四、乌 龙 茶

    四、乌 龙 茶 (第2/3页)

建省优质产品。1985年6月农牧渔业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名茶、优质茶评选会上,永春茶厂生产的永春佛手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出口港澳及东南亚各地。

    5.安溪铁观音安溪铁观音,属乌龙茶之极品。以其成品色泽褐绿,沉重若铁,茶香浓馥,比美观音净水而得此圣洁之名。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尧阳乡。产区海拔100~1000米,群山环抱,峰峦绵延,常年云雾弥漫,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北有闽中大山为屏障,阻挡冬季干燥寒风侵袭,东南临台湾海峡,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年均气温为15~18.5℃,年均无霜期长达292天,年降水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左右;土壤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有机物含量丰富。

    安溪种植单株选育的无性系茶树品种铁观音,始于清乾隆初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铁观音茶树的特征是:其树冠披展,枝条斜生,叶形椭圆;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齿疏而钝,略向背面翻卷;叶肉肥厚,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有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以铁观音茶树鲜叶和其制茶工艺制成的铁观音茶,为正宗产品。

    采制工艺:铁观音茶树萌发期为春分前后,每年一般分四次采摘:春茶在立夏,夏茶在夏至后,暑茶在大暑后,秋茶在白露前。春茶最好,约占年产量的50%,香高味重、耐泡;夏茶叶薄带苦味,香气较差,产量约占25%;暑茶较夏茶好;秋茶香气高锐,但茶味不及春茶浓厚。采摘须在茶芽形成驻芽,顶芽形成小开面,及时采下二三叶,以晴天午后茶品质量最佳。毛茶制作,经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做手、杀青、揉捻、初焙、包揉、文火慢焙等10多道工序。其中做青为形成色、香、味的关键。毛茶经筛分、风选、拣剔、干燥、匀堆等精制过程,即为成品茶。

    铁观音茶质高超,独具风韵:其成品茶外形条索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油亮,带砂绿色,红点明显,具有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砂绿带白霜;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呈绸面光泽;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长,香锐而浓,素有“茶中之王”、“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誉。本品属半发酵茶,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并有兰花香味,风格独特。富含维生素、儿茶素、芳香油等化合物。饮之具有清心明日、防止动脉硬化、减轻辐射伤害、降脂减肥、益寿延年之功效。

    铁观音茶驰名中外,饮誉世界,屡获名优称号。1945年王联丹茶庄配制的泰山峰牌铁观音,在新加坡获得一等金牌奖;1950年在泰国评奖时,碧天峰铁观音获特等奖。特级铁观音于1979年、1985年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1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2年与1986年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安溪茶叶公司送选的凤山牌铁观音在商业部召开的优质名茶评选会上,再次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历史上出口东南亚、港澳地区,近年又出口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6.冻顶乌龙茶冻顶乌龙茶,产于台湾省南投县凤凰山支脉冻顶山一带。

    主要种植区鹿谷乡,平均海拔500~900米,年均气温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气湿度较大,终年云雾笼罩。茶园为棕色高粘性土壤,杂有风化细软石,排、储水条件良好。

    冻顶与茶名之由来:从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来看,即是冬季也并无严寒相侵,雪冻冰封,那么为何名冻顶呢?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

    采制工艺与茶质:冻顶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采期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则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采摘未开展的一芽二、三叶嫩梢。采摘时间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最佳,采后立即送工厂加工。其制作过程分初制与精制两大工序。初制中以做青为主要程序。做青经轻度发酵,将采下的茶菁在阳光下暴晒20~30分钟,使茶菁软化,水分适度蒸发,以利于揉捻时保护茶芽完整。萎凋时应经常翻动,使茶菁充分吸氧产生发酵作用,待发酵到产生清香味时,即进行高温杀青。随即进行整形,使条状定型为半球状,再经过风选机将粗、细、片完全分开,分别送入烘焙机高温烘焙,以减少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冻顶乌龙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弯曲状,色泽墨绿,有天然的清香气。冲泡时茶叶自然冲顶壶盖,汤色呈柳橙黄,味醇厚甘润,发散桂花清香,后韵回甘味强,饮后杯底不留残渣。其茶品质,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浓,色艳;秋茶次之;夏茶品质较差。

    台湾乌龙茶,系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福建省安溪县引种并传入采制方法,1866年即开始出口。据《台湾通史》载:“乌龙茶叶大、味浓,出口甚多。”近年来出口东南亚、欧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冻顶乌龙茶在台湾省历年优质茶叶的评比中,均名列第一。

    7.岭头单枞岭头单枞,属乌龙茶类极品名茶。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单枞是继岭头奇兰之后,在乌龙茶中又一特殊品种的新发现。饶平地处粤东南部,濒临南海;而岭头地处凤凰山麓,海拔400余米,境内山岭连绵,竹木交荫,云雾弥漫,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地质疏松,实乃天然的宜茶之地。岭头村种茶迄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岭头单枞茶树品种,是坪溪镇岭头村茶农于1961年至1963年在该村捆龙子山茶园中选出一株叶色较黄白、发芽早的本地水仙茶树,其后几经试制,经省、市、县等有关部门及专家鉴定,认为该品种茶质量极佳,独具风味。其特点是:

    1.早熟:春茶采摘时间为每年3月28日至4月5日前后。比其它品种茶早采一至两周左右。

    2.高产:岭头单枞茶介乎于乔、灌木型之间,株形呈冠状,具有高产性能。新梢生长具有早、齐、匀等优点,当年种植可当年采摘,隔年亩产可达25公斤至50公斤。第三年亩产可达150公斤至250公斤干茶。采摘新梢长8至15厘米,叶片呈椭圆形,叶尖为短尖状,边缘呈锯齿状,叶片长6.5至9.5厘米,宽一般为3.5至7厘米左右。持嫩性时间为二至三周指吐芽梢到采摘时间。一般每年可采五至七次茶叶。岭头单枞茶比同类其它茶亩产量可高3至5倍。

    3.优质:冲泡时早出香气,滋味醇爽,回甘力强。其成品茶具有微带浓蜜香气的特殊韵味。

    4.适应性广,抗逆力强:无论高山、丘陵、平原地区均可种植。通过制作后均能表现出岭头单枞茶的特殊韵味蜜香味。除在本县、本省内推广种植外,还引种至福建、海南、湖南等省部分宜茶山区种植。岭头村现有茶园面积已达一千亩左右,全县达到四万八千亩,广东省已达三千公顷。

    岭头单枞茶的采制工艺与茶品特色:每年采摘时间为春茶在每年清明前后;夏茶在5月下旬至7月初;秋茶在9月下旬;冬茶在11月中旬。采摘标准为一芽二至三片叶。其制作工序,经晒青、凉青、碰青、杀青、揉捻、烘干等程序精制而成。其成品茶特征为:外形条索微弯曲,色泽黄褐似鳝鱼色。内质香气花蜜清高,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笋色红边明亮也称朱边绿腹。是当今乌龙茶类的极品。

    岭头单枞乌龙茶新品的问世,受到社会、特别是受到茶学界的重视,屡获殊荣:1986年5月商业部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获广东省名茶称号;同年参加欧共体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举行的亚太地区农产品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最受欢迎奖;1989年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绿色食品”称号;1990年商业部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金帆牌岭头单枞再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在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文化节上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茶,获金奖。

    8.岭头奇兰岭头奇兰,属乌龙茶类。系采大叶奇兰种鲜叶制成。原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现在茶园已发展到本县许多乡镇及其临近村落,但仍以岭头所产质量最佳。岭头地处凤凰山麓,海拔400余米,境内山岭蜿蜒,竹木苍翠,云雾笼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茶园多选用无性系大叶奇兰茶苗种植和施用花生麸培育,茶树生长茂盛,鲜叶内含芳香物质丰富。

    采制工艺与奇兰佳质:新中国成立前采用手工制作,工艺极为繁复;建国后采用机械或半机械生产。从采茶至制成干茶,共需14个小时以上,鲜叶采回后,一般经晒青、碰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多道工序制成。其工艺流程多半在夜间进行,各道工序均凭茶师经验“看茶做茶”,审其茶菁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精细制作。其成品条索细长沉重,叶蒂小,叶肩窄,色泽黄绿,乌亮油润,砂绿隐含;香气清醇,似兰花味,滋味清醇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