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 茶

    六、黄 茶 (第2/3页)

坚实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光亮,素有“金镶玉”之美称;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甜爽,叶底肥厚匀亮。

    这黄茶中的世间珍品,如若以玻璃杯冲泡,则别有一番奇美景象:当以沸水稍待落滚注入杯中时,芽头开始冲向水面,几分钟后,茶芽徐徐下沉,由横卧渐渐悬空竖立,沉浮起落,往复三次,趣称“三起三落”;气泡偶尔留于芽尖,如雀喙含珠;最后茶芽竖立于杯底,似鲜笋萌发,刀枪林立,茶形与汤色交相辉映,茶香四溢,丽影飘然。饮者在此时此际,目视杯中奇观,品尝银针鲜香,是何等赏心悦目,心旷神逸啊!

    君山银针,以其高超品质,奇异风韵,赢得了中外茶学界和品茗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评价。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公司出品的君山银针,先后于1954年、1956年参加莱比锡博览会时引起轰动,并在1956年莱比锡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从而驰名中外。自1980年以来,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优质名茶,1983年获外贸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近年来出口日本、美国和港澳地区;国内如北京等大城市有少量销售。

    3.沩山毛尖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的沩山乡。沩山为高山盆地,自然环境优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环绕,芦花瀑布一泻千丈,常年云雾飘渺,罕见天日,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山中有唐宣宗李悦朝廷宰相裴休①修葺——武则天所建“十方密印寺”,为佛教圣地,常年香火不断,寺内鼎盛时期僧侣多达一千余人,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享有崇高声誉,故有“名山、名寺、产名茶”之称。这里年均降雨量达1670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少,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茶园土壤,为板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久受甘露滋润,不受寒暑侵袭,根深叶茂,芽肥叶壮。

    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与成茶品质: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无残伤、无紫叶的鲜叶,经杀青、闷黄、轻揉、烘焙、熏烟等工艺精制而成。其中熏烟是沩山毛尖的独特之处。成茶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颇受边疆人民喜受。被视为礼茶之珍品,历代名茶驰名中外,畅销各地。1986年荣获名优证书;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着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文革”中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三十余斤,可见茶叶在佛祖中的地位,是“茶佛一味”又一生动见证。

    在建国初期50年代,**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谢觉哉、甘泗湛、周光召等宁乡籍革命老前辈,对故乡的沩山毛尖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笺注〕①裴休791—864:字公美。孟州济源今河省济源人。穆宗长庆间擢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右补阙、中书舍人,江西、湖南观察使,宣宗大中六年825以礼部尚书进同门下平章事。在任宰相五年间,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征暴敛。后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咸通初复为吏部尚书。家世奉佛,至休尤甚。长于书翰,尤精释典,是唐代着名书法家之一。擅书寺院匾额,皆率真可爱。《书史会要》评裴休书法云:“刻意翰墨,真楷遒媚,作行书尤有体法。”

    4.鹿苑茶鹿苑茶,属黄茶类,产于湖北省远安县鹿苑寺,迄今已有750年历史。据县志记载,起初不过为寺僧在寺侧栽培,产量甚微;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争相引种,逐渐扩大栽培范围。鹿苑寺的石碑上还刻有清代高僧金田于光绪九年1883来鹿苑寺**时,赞赏鹿苑茶的诗文:“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鹿苑寺位于县城西北群山之中的云门山麓,海拔120米左右,龙泉河流经寺前,茶园多分布于山脚、山腰一带,峡谷中的兰草、山花与四季长青的百岁楠树,相伴茶树生长,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红砂岩风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茶树生长繁茂,形成其特有品韵。

    鹿苑茶的工艺与茶质:于每年清明前数日至谷雨间采茶,标准为一芽、一、二叶,要求鲜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