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第3/3页)

今不知孔子当时果见用,其为东周之具体设施又如何?而依传统观念言,则王安石乃经学派,故有《三经新义》之订定。惟在汉代经学掌于博士官,举朝以经学为施政标准。而博士官则不亲参政务。今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订定经义,作为学校教育与政府科举取士之标准,则几若道统下隶于政统,显违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大义。司马光乃史学派,著有《资治通鉴》。汉、唐亦有史官,记载历朝实际行政,供后人作参考。得失成败,偏近功利,终须有经学道义以为之归。史学虽可鉴古知今,然经史分途,则史学决不足奉为政治之标准。故当时之新旧党争,结果终为一政治斗争。所争在政权之得失,而不免有乖于道义之是非。于是乃有第三者起,则为周濂溪。

    濂溪乃当时一县令,而置身当时党争气氛之外。著有《易通书》。根据经学,主张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志在天下。颜子之学,用则行,舍则藏。主要尤在藏之一面。明道、伊川二程兄弟,少闻其教,虽亦出入于新旧两党间,终以退隐讲学为务。横渠张载,亦与二程为学侣。于是乃有理学之兴起。理学家可称为乃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新士,大体退在野,不竞在朝。尊道统,以做政统之领导。政事败于上,而士风则正于下。北宋覆没,南宋偏安,而理学之风则大盛。有朱熹出而集其成。朱子在当时政治上亦未见大用,然而著为《论语》《孟子》集注,《大学》《中庸》章句,定为《四书》。下及元代,乃奉为政府科举取士之标准。其功用实已代替了两汉之五经,而更驾其上。直迄清代之末,此一取士制度,历七百年而不变。

    元代以蒙古异族入主,政统易于上,而道统则仍存于下。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中国社会,得以无大变。社会之士,相率以不出仕在野讲学为务。亦有出仕者,终被视为士中之第二流,不能与在野之士同受社会之尊崇。元代不仅以《四书》义取士,并令全国各县同设书院,县令初到职,必出席书院听讲,为其上任之最先第一事。然元政亦终八十年而亡。明代继起,中国光复。然元代遗风则依然有存者,为士者相率以不出仕为高。先有方孝孺受十族之诛。则以士承道统,其名望每高出于帝王卿相之上,易受忌惮。如王守仁遭龙场驿之贬,九死一生。终以其为士讲学之身份,仍获起用,得为江西巡抚,平宸濠之变,卓然建大功。然亦终不得特加重用。其及门弟子,相率不出仕,而以在下讲学名震朝野。卒有无锡顾宪成、高攀龙,东林讲学,力反其风。谓在野讲学,不应忘廊庙政事于不顾。但高攀龙亦卒以东林党名膺重祸,投池自尽,而明祚亦终不救。

    清代亦以满洲异族入主,而其时士风益盛,如李塨,如顾炎武,如黄宗羲,清廷百方罗致,皆以不出仕为一代在野之大宗师。又如吕留良,乃于清廷设科取士之朱子《四书》义中大张民族主义,罹剐尸之刑。雍正皇帝颁《大义觉迷录》一书,昭示天下举子,尽人必读。乃不久,其书亦同遭禁锢,举国无一人能见。直至清之末叶,民间始再印此书,与吕留良书同获重见于国人。今人多能谈清廷文字狱,屡行文字狱者为雍正,而雍正御著书亦同受禁锢,此诚旷古奇闻。今人又谈中国自秦以来乃一帝王**政治,史籍浩繁,不遑详辩。雍正乃一异族君王,又肆志以酷虐称。专拈此例,岂不见中国传统政治,纵谓是君主**,然其**亦有一限度。此限度即在社会之有士。

    又且吕留良宣扬民族大义,乃据朱子书。吕留良虽遭剐尸之戮,而朱子书则仍受朝廷崇敬。陆稼书亦以治朱子书为清代第一人奉旨获祠于孔庙。其时清廷达官贵人,不少以朱学名。稼书以一县令之卑,又其生前获交于吕留良,而竟得首选入孔庙。此见其时帝王一番不可告人之内惭之情,乃更百十倍于唐太宗之不杀田舍翁魏征矣。中国传统,士之为用,犹见于异族**帝王之心中有如此。

    乾嘉清儒,标帜汉学,反宋学。其实非反宋学,乃反朱子。非反朱子,乃反朝廷科举之功令。诸儒皆以科举出身,即群以反科举反朱子自名其学,而清廷亦无奈之何。自道光以下,西力东渐,而中国士风乃大变。洪秀全以科举不第,起兵广西山中,奉耶稣为天兄,自为天弟,建国号曰“太平天国”。所至焚烧孔子庙。曾国藩以一湘乡在籍侍郎办团练,卒平洪、杨之乱。其志不在保清,乃在保孔。国藩亦卒未获清廷之大用。其时则为同治皇帝,与民同治,即不敢以帝王**。继之为咸丰皇帝,与民俱丰,即不敢以帝皇独丰。可知虽异族皇帝,对中国社会,无不心存顾忌。故士之杰出者多不获重用。而又终必与士共天下,不敢安于**。一部二十五史,社会在野之士,其关系影响及于朝廷上层政治者,本文上述诸例,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民国创建,政统变于上,而道统亦变于下。民初即有新文化运动,以批孔反孔,打倒孔家店为号召。孔家店中之伙计,即本文所谓社会下层之士。自此以下,社会有民无士。上无君,下无士,此则庶及可谓之全盘西化矣。西方民主政治,亦非全国独尊一政统,尚有财统,即资本主义。西方选举权,主要操纵在财统。学统并不占重要地位。学校教师,乃及报章杂志,各项刊物,言论自由,此可谓之学统。但与结党竞选,仍属两事。宗教信仰,政教分离,信仰自由,此之谓教统。依中国人观念言,西方学统转近教统,政统则转近财统。政教分离,可谓互不相关。此又与中国政统之附属于士统,即国人之所谓道统者,有绝大之不同。近代西方又有工统。劳工亦争平等独立自由,集团罢工。故西方政治,学统、教统在政治上均不占重要地位,而惟一操之于财统工统之手。但崇尚多数,则财统亦终必转归于工统。最近如英美现状,已见其端倪。其集党竞选,争取多数,以成政府,亦可称之曰党统。但党统政统绝不与中国历古相传之所谓道统与士统有相干。此为中西文化一绝大相异处。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故中国士统,决不成为一财统。西方之学,分门别类,各成专家,各有其统。中国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道一以贯之,乌有为一士而不志于人群之治平大道者。故西方有各别之系统,而中国则士统即道统。但亦决非宗教组织,不成一教统。孟子曰:“士尚志。”又曰:“劳心者食于人。”士非一职业,则又异于工统。中国人又言,“君子群而不党。”“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为士,务求谔谔出众,岂肯结党以自附于多数,故亦决不成党统。中国之士则自有统,即所谓道统。此诚中国民族生命文化传统之独有特色,为其他民族之所无。

    最近西方,又有不许诸统之分别存在,而独许有一党统之趋势,是为**。在此党统之下,财统、学统、教统、工统,均不许有其自由,而惟听此一党之独裁。此为当前之苏维埃制。中国人亦多慕向于此。民国以来,先有中西文化之争。西化既得势,继之有民主与极权之争。损言之,乃美、苏之争,而中国自身,则退处于无传统无地位。

    今乃有复兴文化之号召,则以创建民国之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为张本。首为民族主义,则应有民族传统生命与传统精神之认识。次为民权主义,中山先生言权在民,而能在政。政府有能,则不待一一听命于民众。最后为民生主义,中山先生亦曾言,民生主义即**。但断不能谓**即民生主义。《大学》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则中国传统之经济理想,较近社会主义,不近资本主义。而中国传统之士,亦为一无产阶级。中山先生之意,不许有财统之成立。至于党统,中山先生谓国民党乃一革命党。是谓在革命时可有党,革命成功后,是否仍须有党,则中山先生未之明言。惟中山先生,既主政府有能,是更不须听命于党。中山先生所倡之五权宪法,如考试权,立法权,监察权等,皆属政统,不属党统,又可知。

    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乃属长期之建国纲领,而非一时之施政方针。故仍当归于道统,不属治统。此为中山先生之先知先觉,深体中国五千年相因之文化大传统而发,不得以西方人近代之思想言论相比附。此则阐扬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者,必当深切体会之一大前提。而中国此后是否仍须有士之存在,又如何使士统之复兴,此则亦我国家民族大生命特有精神之所在,所尤当深切考虑讨论者。

    中国之士统,既与其他民族有不同,而其所学所信之大纲大目所在,亦独有异。此则当在他篇详论之,此不及。

    (一九八一年九月作,载《台湾日报》) .

    如果觉得《国史新论》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