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奕钦差贪生丢士 遭光帝惧敌求和

    第十五回 奕钦差贪生丢士 遭光帝惧敌求和 (第2/3页)

今早,难民又返回来了,把辕门堵住,非见大人不可。门上人不准,又争吵起来了。”奕经怒道,“什么难民?都是刁民!对他们有什么可讲的,抓起来不就得了!”随从苦笑着说:“大人不知,难民人多势众,是抓不过来的。”奕经不信,急忙穿上衣服,到外边观看。刚走出门,突然听见“轰隆”一声,把奕经吓了一跳。门军跑来禀报:“难民要见大人,小人不让他们进,他们就急了,把府门也挤倒了,眼看就冲进来了。”奕经听了,又气又怕,忙问:“有多少人?”“回大人,数不清啊,苏州街上都挤满了。”奕经这才害怕了,他不敢出去,倒背着手,在院子里直转圈儿。他也读过几篇历史,知道百姓暴动的厉害。心想,一旦激出民变,就没法向皇上交待了,不如搪塞一下。想到这里,忙喊:“来人哪,你们出去,传我的话,本大臣可以接见他们。不过,都进来不行,叫他们推举几名代表,到议事厅见我。”“是。”随从们应声而去。奕经仍然站在院内听着动静,不大的工夫,果然声音小了,他这才走进议事厅,坐下等候。又过了一会儿,侍卫进来禀报:“有五名代表在外面等候大人。”“叫他们进来!”“喳!”侍卫转身出去。

    这时,进来了二十名侍卫,站到奕经左右,把他保护起来。时间不大,有人高喊:“难民代表到——”奕经抬头一看,从门外进来五个人,为首的是个中年人:三十五六岁,中等身材,脸皮微黑,浓眉阔目,气字轩昂!那四个人的年岁都比较大,有的像教书先生,有的像士绅、商界的人。五个人走进议事厅一起施礼道:“小的们给大人请安。”奕经没敢摆官架子,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微微一欠身:“免了罢,请坐。”“在大人虎驾面前,小人们不敢坐。”“各位不必客气,坐下好讲话嘛!”五个人又施一礼,这才入座。

    奕经问道:“你们贵姓,哪里人氏,见我有事吗?”那位中年人欠身答道:“小人名叫张玉清,乃宁波人氏,中过秀才,以教书为业;这几位也是宁波人,俱是奉公守法的农户和商户。眼下,英夷到处杀人放火,老百姓苦不可言,好像没娘的孩子一样,四处逃难。这样下去,我大清就有亡国的危险。我们求见大人,就是请求大人立刻进兵,赶走洋人,收复失地,让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重返家园!”另四名代表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点头。奕经微笑道:“这位老弟说得很好,足见你们怀着一片忧国忧民的忠心。兄弟不是不进兵,我也有难言之苦啊!比如弹药不足、粮饷欠缺等等,尽管如此,我还是答应父老的请求,近日就发兵抗敌,收复失地。请各位转告父老兄弟姐妹们,暂忍一时,大家很快就会返回家乡的。千万不要因一时冲动,就做出鲁莽的事情来哟!”五位代表听了,频频点头。奕经又说,自己调来多少人马,铸了多少大炮,现在正在操练人马,一旦发起进攻,定把洋人赶进大海……他自我吹嘘一顿,才把这五名代表打发走。辕门前的难民散去之后,奕经暗中骂道:你们这些刁民,死了倒比活着好些!我才没有工夫管这套呢!他伸伸懒腰,又找美女玩儿乐去了。

    书要简短,奕经来到苏州,已经三个月了,没练过一次兵,更没到前线视察过,就知道在花天酒地之中玩儿乐。这消息传到道光皇帝的耳朵里后,气得他怒不可遏,马上提起御笔,要把奕经治罪。但又一转念:不行!奕经是我的皇侄,还是我亲自派去的。治他的罪,如同打了我的脸;再说,那些流言蜚语,不可信哪!他又改变了主意,给奕经下了一道严旨。圣旨的大意是:尔身为钦差大臣,到任已逾一季,劳师远征,毫无进取,实属可恨!尔要马上进兵,违旨严办!

    三天之后,道光又下一道圣旨,催他立刻进兵,许胜不许败,还要他及时奏报战况。奕经再也抗不住了,他想:皇上真要翻了脸,自己的脑袋就难保了。当日,他满腹惆怅,倒在床上发愣。他愁什么?愁的是自己根本不会打仗,又怕挨上洋人的枪子儿。即使侥幸不死,打了败仗,也要受到皇上处分。真是进退两难哪!他在床上不住地唉声叹息,闹腾了好一阵子,这才迷迷糊糊睡去。刚过了片刻,他觉着传来一阵枪炮声,看到一群洋兵杀来。他仗着胆子,挥着宝剑,指挥军兵御敌。结果,英军大败,夹着尾巴上船逃走了。把他乐得直拍大腿。这一拍不要紧,把他自己都打疼了。揉揉眼睛一看,原来做了一个梦。

    这时,天已经快要亮了。奕经重新闭上眼睛,又把梦境回忆了一遍,美滋儿滋儿地沉浸在大获全胜的幻想之中。后来他兴奋得一跃而起:“来人哪!”“喳!”一个侍从走进来。奕经喜笑颜开地说:“你打听打听,苏州城谁的卦理最精?快给我找来!”“遵命!”侍从跑到街上,找算卦的去了。

    辰时左右,侍从把一个算卦先生领到奕经面前。奕经一看:这个人和民间那些算命瞎子不同,虽然长得瘦小枯干,外表却很有风度。经侍从引见,此人叫“吴半仙”,是苏州有名的卜师。见礼后,奕经非常高兴,便把做梦的内容详细说了一遍,叫吴半仙算算是吉是凶,是福是祸。吴半仙认真地听奕经说完,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嘴里边嘟嘟囔囔,不知说了些什么;又把卦书打开,认真地查了查,最后他大笑着说:“哈哈哈哈!恭喜大人,贺喜将军,此梦乃是大吉大利之兆,将军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他为何说出这般言语?原来卦书云:

    万里蓝天出彩云,

    经商致富万贯银;

    科考高中三顶甲,

    出师必奏凯旋门。

    奕经听了,眉飞色舞,他又问吴半仙:“请问先生,几月几日出师吉利?”吴半仙又掐指算了半天,然后说道:“三月二十六为黄道日,吉祥如意。”奕经大喜,重赏了吴半仙,还答应得胜回来,保举他的官职。吴半仙千恩万谢地走了。

    奕经对吴半仙的话深信不疑,就好像打了胜仗似的那么高兴。马上传令,召集参赞大臣文蔚、特依顺,总兵王文秉、陆荣棠、张风光、马文奎,副将阿山,知府孙秉昌等二十多人,前来议事。

    掌灯的时候,人员到齐。奕经首先讲话,他振振有词他讲了一个时辰,满嘴是皇恩浩荡、保国卫家、杀身成仁、匹夫有责。决不收兵、高奏凯歌……把现学的几句词儿全搬出来了。文武官员听了,心里直笑。奕经最后说:“本大臣运筹帷幄,已选好了破敌立功之日期,我军必须在三月二十六日与敌见仗。今天把诸位请来,就为部署此事,请听我的将令。”他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文蔚听令!”“卑职在。”“我命令你率兵五千,于三月二十六日前,到达定海县的晓峰岭,于二十六日凌晨向英夷进兵,一鼓作气收复定海,不得有误!”文蔚点头称是。奕经又对特依顺道:“我命令你率兵五千,明日起程,于三月二十六日前,开到镇海县的金鸡岭,于二十六日平明向敌进兵,务必光复镇海,以收全功!”“卑职遵命。”奕经继续说道:“本大臣亲统精兵一万,攻取宁波,与二位同时进兵,务于月末三路会师。余者皆随军出征,听从调遣。”“遵命!”众人同声回答。总兵陆荣棠道:“卑职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你就说吧。”陆总兵道:“目下粮饷器械都不完备,枪支弹药还缺不少。如此仓促出征,恐怕与战事不利。大人能否宽限几日?”“住口!”奕经打断陆荣棠的话,厉声说道:“皇上一再催促进军,本大臣朝夕渴望收复失地。尔竟胆小怕死,裹足不进,抗我令箭,慢我军心,该当何罪?来人哪,把陆荣棠给我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