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订条约丧权辱国 拒入城粤民抗英

    第十七回 订条约丧权辱国 拒入城粤民抗英 (第2/3页)

布为专门处理对外事务的特使。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南京条约》签字后,全国舆论大哗,有志之士奔走相告,恨透了英国人,也恨透了满清政府。这个消息传到广州,群众都气炸了肺:“什么《南京条约》,我们不承认!”“绞死卖国贼耆英!”“绞死伊里布!”“坚决不准洋鬼子进城!”到处是喊声、骂声,犹如一座火山,眼看就要爆发了。

    广州民众抗拒外来侵略,是有光荣历史的。林则徐在广州时,曾发动民众组织过团练水勇,供应刀枪器械,协同官兵保卫海防,维护治安。林则徐被革职以后,琦善下令解散民众组织。表面上这些组织不存在了,其实,它们依然还保留着,中外驰名的平英团就是一例。

    现在,广州的民众组织更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了,最著名的就是升平社学。

    前文书已说过,社学,本是学习场所,后来逐渐变成地主、士绅兴办团练、防御盗贼的地方。以后,广东人民就利用社学作为编练义勇进行抗英斗争的组织。这种组织仿效轨里连乡之制。富者助饷,贫者出力。每户三丁抽一,单丁不抽入社。每百名壮丁为一甲,每八甲为一总,每八总为一社,每八社为一义勇。社以下设立武首领各二人,社以上设文武首领各四人。闻警打仗,无事种田。每月操练两次,专门习练挡避枪炮滚遁截杀法、连珠枪炮飞击法、喷筒飞箭横截法、下海焚击伏水法、各路探听飞报法、各隘守截暗诱法、司造各式利器法、蛮勇者各方听遣飞走法。参加升平社学的共有十三社八十余乡。后来陆续增加到十八社,好几万人。其中身体健壮,可调用的,不下一万余人。现在,升平社学设在广东城内东城魁星楼的后院,总头领是何玉成和钱江。

    前文书说过,何玉成,武举人出身,是邝东山的弟子,平英团的骨干。他不仅武艺高强,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在升平社学民众中威望很高。

    钱江,字东平,原籍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监生出身。曾经当过塾师,算过命,也应聘教过专馆。此人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善于雄辩,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后来,他投身于太平军,成了洪秀全的左膀右臂。在一年前,钱江来到广州,结识了何玉成,二人一见如故,成了至友。后来,应邀在升平社学主持工作。由于他平易近人,和民众关系极好,颇受民众信任。

    升平社学的民众,是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的受害者,和英国鬼子有刻骨仇恨。当听说清朝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还把广州作为英国的通商口岸,心里怎能平静?当天,钱江和何玉成就把各社首领五百余人召集来,商讨应急对策。升平社学是经官方允许成立的合法民众组织,又下了一个请帖,把广州知府刘浔也请来了。

    人到齐了,何玉成首先讲话。这位三十二岁的中年人,剑眉倒竖,二目圆睁,声色俱厉地说:“各位,我先向诸位讲个不幸的消息,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字了。这个条约规定,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开放五口,英国还要在这五口设领事馆,交给海关多少税钱,还得由英国人说了算。别的不说,就这几款,就把我们大清国的主权夺去了!洋鬼子发动鸦片战争,在中国任意横行,犯下了滔天罪行;现在又得寸进尺,占我土地,侵我主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开放五个口岸,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广州。乡亲们,英国鬼子不久就要进城了……”大家一听,肺都气炸了,“呼啦啦”乱成了一团。有人振臂高呼:“什么《南京条约》,我们不承认它!”有人挥拳呐喊:“打死洋鬼子!”“跟他们拼了!”众人都站起来,齐声吼叫:“决不允许洋鬼子进城!”有人气得蹬翻了桌子,有人破口大骂,有人挽起袖筒,拉开架子,想要拼命。

    钱江转过脸来问知府刘浔:“大人,你都听见了吧,民众不承认这个条约怎么办?不允许英夷进城又怎么办?”

    刘浔这个家伙,手毒心黑,对民众毫无感情,在他眼里看来,这些人都是不法之徒,都是“暴民”,都应该杀!他更恨钱江与何玉成。心里想:今后有机会,我非把你们两个关起来,从重治罪不可!当钱江问他的时候,刘污毫无准备,显得特别尴尬:“这……这……对,对,啊……哈哈……三生有幸!”说了个驴唇不对马嘴,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刘浔很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难得,难得,钦佩,钦佩!诸位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爱国如家,感人至深!本府支持,本府支持。”钱江道:“请问府台大人,您说这话,是否能代表官府的意思?”“这个……啊……当然,当然我的态度是代表官府的喽。”

    钱江要问的就是他这句话,他马上转向众人说:“大家听见了吧?刘大人代表官府,支持我们升平社学。对此,我们非常感谢。现在就请诸位回去,做好一切迎敌准备,抓紧操练,随时听候调遣。”众人听了,兴高采烈,分头准备去了。刘浔也告辞,到巡抚衙门报告消息。

    钱江、何玉成,明知道官府不能与升平社学合作,今天把个州知府刘浔请来,只是想让他少找一点麻烦就可以了。

    书要简短。还不到十天时间,广州城里城外就热闹起来了。升平社学的民众,纷纷走上大街和村头,诉说《南京条约》的害处。千家万户张灯挂旗,在大街上耍起了龙灯和狮子,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反对《南京条约》!”一决不允许英国鬼子进城!”“绞死耆英卖国贼!”口号声震天动地。升平社学的民众,十二人一班,五十人一队,戴着臂章,挑着红旗,手持刀枪棍棒,在街道两旁站岗巡逻,维持秩序,把广州城守得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广州官府对升平社学的这种行动,既不支持,也不阻挠,暂时保持沉默,那些当官儿的都龟缩在衙门里头观望。

    也是该着出事儿。一天,英国侵略军有个副舰长叫阿斯曼,他领着十二个水兵,从天字码头上了岸,大摇大摆地在道上横行:“走,随我到广州城里去看一看!”有个水兵说:“还没和他们官府打交道呢,恐怕不妥!”阿斯曼笑了笑说:“有什么交道好打的?《南京条约》都签订了,广州属于开放口岸,允许我们在那儿居住和贸易,还能不让我们进城?”水兵们见他固执己见,只好跟着他往前走。时间不长,就来到了西关外。恰巧遇上了升平社学的巡逻队。

    这个巡逻队,是专门负责守卫广州西关的,带队的名叫王大虎。这小伙子有二十五六岁,身体很结实,真像只老虎似的。去年,他的叔父死在英军手里,他恨透了侵略军,王大虎一抬头,发现十几个洋鬼子晃晃荡荡正从对面走来,看样子是要进广州城,不由得火撞顶梁,他手提三节棍,三步两步赶上去,大喊一声,“站住!上哪儿去?”说罢,就把洋兵们拦住了。巡逻队的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