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李秀成假承意旨 陈玉成怒责英使

    第七十三回 李秀成假承意旨 陈玉成怒责英使 (第2/3页)

:“玉成本与我同乡,又小我十五岁,我二人同时加入太平军。那时,他只不过是个孩子,派在童子军中做事。而我却被派到东王帐下,从一名卒长熬到军帅,而后又摧升将军、检点和丞相。我敢说,这些官职都是用血汗和性命换来的。到头来,反不如一个孩子受重用,实在令人心寒!”李文炳道:“时也,运也,命也!上不明则下乱,痛哉,惜哉!”“我意林泉归隐,先生以为如何?”“不可!不可!”李文炳摇首道,“殿下雄才大略,古今罕见。岂能一时灰心,做孺夫之举。瞻前顾后,这天国的重任舍殿下而谁?千万不能因小失大,抱恨终身哪!”李秀成叹息道:“官职尽失,已无用武之地,还谈什么重任?”李文炳笑着说道:“俗语言,‘能伸能屈,方为丈夫也!’我料天王在盛怒之下,才做出这种决定,事后必悔。殿下应具本天王,痛责‘己过’。目下,西征正用人之际,天王必收回成命,委殿下以重任。待兵权到手,则广交有识之士,信用志同之人,内结权贵,外拥重兵。如是者,何患大权旁落乎?”李秀成大喜,拉着李文炳的手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日秀成如愿,皆先生所赐也!”

    果不出李文炳所料,在李秀成具本认罪的第三天,洪秀全颁下诏旨,恢复李秀成的王爵和官职,并命他即日西征。李秀成喜出望外,重赏李文炳。临出发前,他派李文炳为苏州监军,节制常州。湖州、杭州各路人马,替他看守苏、浙根据地。还让李文炳物色推荐志同之人,以培植个人势力。李文炳千恩万谢,拜别而去。

    李秀成上表谢恩后,即沿着大江南岸,率兵向西挺进。

    按计划,英王陈玉成由江北西进,于一八六一年三月到武昌。忠王李秀成由江南西进,由南昌以下横过江西,经瑞州至洞庭湖上的岳州,再由此达到武昌以西的地区,与英王会师,合攻武昌。

    且说陈玉成。他率领北路大军,向西疾进。一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军至桐城西南的挂车河,准备顺道解安庆之围。结果,遇到清军殊死的顽抗。身为兵部尚书、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节制长江军务的曾国藩,向围攻安庆的多隆阿、李续宜下了死令。他说:“长江如蛇,头在武昌,尾在上海,腰即安庆也,腰断则首尾难顾,此所必争之地也。特令尔部,加紧围攻该城,勿使内外之发匪得逞。倘有疏忽,提头来见!”

    多隆阿和李续宜乃曾国藩手下最凶悍善战的两支部队。因此,太平军屡战不利。陈玉成见解围无望,又怕误了武昌会师的时间,只好放弃安庆,继续西进。一八六一年三月十日克霍山,十四日占英山,十七日克薪水,十八日突然攻占了曾国藩认为“万不可失”的黄州府。这里离汉口仅五十英里,朝发夕至,沿路的清军全被惊散。曾国藩本人现驻祁门,湘军主力又皆在安庆、太湖一带。因此,武昌的城防十分空虚。太平军光复武汉,看来就在旦夕。

    湖广总督官文,接到警报,吓得魂不附体。急令水师封锁大江,紧闭城门。又在督署召集州、府、县、道的文武官员,共议军情。官文说道:“曾大帅驻节祁门,胡巡抚督兵太湖,我们的重兵都集结在安庆一带。谁知陈玉成率十万之众间道而来,打咱们一个措手不及。武昌兵不过万,实力空虚。贼众我寡,奈何,奈何?”

    布政使赵烈文道:“眼下,武汉三镇的秩序异常混乱,谣言四起。说什么武昌城里有无数长毛便衣队,又说什么‘三点会’、‘哥老会’等逆党,都想迎接长毛子进城。为此,大帅不可不防。”

    官文听罢,气急败坏地说:“我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杀退长毛子?”文武官员听了,缄口不语。官文又大呼道:“尔等既食君禄,当报君恩。乱贼已兵临城下,公等何故避而不答?”这阵儿,众官都低着头。官文越问,他们的头就越低。把官文急得眼前发黑,心口发热,“哇”一口鲜血吐在地上,昏迷过去。经大夫抢救,才保住了这条狗命。

    布政使赵烈文道:“大帅稍安勿躁,卑职倒有个愚见。”官文以手示意,叫他快讲。赵烈文道:“敌众我寡,光靠官军是守不住三镇的。卑职以为,非请洋人帮忙不可。”官文翻身坐起,好像抓住了救命符,忙问:“洋人肯替咱帮忙?”“我看可以。大帅没听说上海之战吗?薛抚台就是依仗着洋人的力量,才杀退李秀成,保住上海。我们这里也有不少洋人,汉口还有英、法两国的领事馆。大帅何不派人求救?”“对呀!”官文一跃而起,愁云顿消,对赵烈文说:“你代表我走一趟。无论如何,也要请他们帮忙。条件吗,凡是我们能做到的,都可以答应。要多带礼品,快去,快去!”“遵命!”赵烈文起身而去。

    一八六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英王陈玉成在黄州大营里,接待了两个不速之客。他们是英国驻汉口的领事金执尔和参赞巴夏礼。

    巴夏礼是英国外交官,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出身贫苦,无所依靠,于一八四一年来中国谋生。后经友人支持,在澳门学习汉语,因学绩优良而受到上司的器重。一八四二年充任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璞鼎查的随员,曾参加过鸦片战争。从一八四四年起,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等领事馆译员。一八五四年升厦门领事,一八五八年曾代理广州领事,制造“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于一八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