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曾国藩三留遗嘱 陈玉成受困遭难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七十四回 曾国藩三留遗嘱 陈玉成受困遭难 (第1/3页)

    征途风云多变幻,

    时刻识别忠与奸。

    胸中乃需藏全局,

    棋错一招输全盘。

    李秀成亲自督战,向祁门的清军展开猛攻。清军招架不住,全部龟缩到山湾里,凭借山势的险要和精良的武器,拼命顽抗。

    曾国藩急得像热锅上的缕蚁,坐卧不宁,茶饭难咽。十二月十三日,太平军又突破两道防线,攻占了东山制高点,架起大炮向清营猛轰。曾国藩闻听,面无人色,浑身颤抖。因为他知道,如今三面环山,千仞万堑,插翅也飞不出去了。唯一可行的一面,己被太平军封死,而且,正在步步逼近。曾国藩合计多时,突然把牙关一咬,提笔在手,写了一封遗书。又准备了一瓶毒药,打算服用。这是曾国藩第三次写遗书了:岳州之败,九江之败,他都写过遗书,由此可见,他被太平军打得何等狼狈了。

    幕宾欧阳兆熊拉住他的衣服,哀求道:“公受皇上重托,节制长江军务,何必如此轻生?”曾国藩垂泪道:“正因为我愧对皇恩,才不能不死。”欧阳兆熊又说:“公言谬矣,凡欲求死者,必求死所,祁门非死所也。”

    此时,曾国藩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空城计”。根据眼前的形势,何不大胆一试,傍黑以前,他传下令箭:把各哨卡的官兵撤掉,埋伏到中军大营的两翼;把所有的营门大开,虚张灯火。众将不敢违令,一一照办。曾国藩仗着胆子,面烛独坐,来铤而走险。

    再说李秀成。他连破清军十三座大营,抢占了多次高地,战事进展得十分顺利。天黑时,命各军稍事休息后,又集中兵力向山里进攻。可是,眼前的一切把他惊呆了。但只见:清军所有的营门都敞开着,一无哨兵、二无“鹿角”,稀疏的灯光散落在山坳里。偌大的营盘,死一般寂静。李秀成看罢多时,起了疑心:曾妖头耍的什么鬼名堂?摆的是“空城计”,还是“四门兜底阵”?看形势,清军并不多。据可靠的消息说,他们的精兵都摆在安庆、大湖一带。活捉曾妖头,端掉他的老巢,是没有问题的。干脆,下令进攻吧!可是,他又一想:曾国藩奸狡异常,善会用兵,决不会“棋胜不顾家”。倘若一招棋走错,岂不落个前功尽弃?李秀成坐在马上,不住地胡思乱想。最后,决定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于是,传下令箭:“收兵!”

    太平军撤离祁门,改路奔西面去——一条到手的“大鱼”脱钩了。曾妖头死中得活,这是李秀成的一大过错。

    李秀成绕道进江西,围广丰,克广信,取建昌,定抚州,连克崇仁、宜黄、新涂、樟树镇、吉安府、瑞州。六月十五日,李秀成率兵攻克了黄州府对岸的武昌县。武汉大震,连洋人都吓得胆战心惊。如果忠王和英王两路大军会师、全力攻打武汉的话,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遗憾的是,李秀成大搞个人主义和分裂主义,不愿协助英王去完成这次军事行动。所以,他攻下武昌县后,既按兵不动,也不派人去黄州与英王联系。这下,可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急忙来见李秀成。说什么太平军扣了英国商船,劫走丝一千六百捆。又挑拨说,他见着英王陈玉成了,英王已答应不攻打武汉,你何必孤军冒险。这个外国侵略者,又软又硬,一打一拉,把李秀成搞得真假难辨。他对金执尔说:“如果英王真同意不打武汉,我也可以考虑退兵。”

    第二天,他亲笔给驻在黄州的英王陈玉成和赖文光写了两封信。结果,信和送信人都被英国水兵劫获,而没能联系上。

    再说英王。他不见李秀成来人联系,而他派出的信使又去而不回——其实已被英水兵截获了——不由得万分焦急。这一天,他正在宝帐沉思,忽有一个蓝旗官跑进大帐,禀报道:“安庆来人告急,信在这里。”说罢,将信呈上。

    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呼吁书,是用泪和血写成的。上写:

    定南主将刘玱琳、叶芸莱、张朝爵,百拜于英王殿下:

    安庆被清妖围困,一载有零。城中缺粮断水,苦不言状。

    近月来,人食人之事屡见不鲜,许多兄弟都饿倒了。

    望我英王速发兵援救。卑职等,度日如年,两眼望穿,泣血修书!急切,急切,急切。

    陈玉成问道:“下书人现在何处?”“他进营后,刚说了几句话就升夭了。”

    “升帐!”陈玉成心如油烹,当众宣布道:“安庆是一重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曾妖头也看到了这一点,故把重兵都投到争夺安庆之战上。我军原拟攻武汉,而解安庆之危。不料,却遇到洋人的干预,使清妖得以全力争夺安庆。如今,安庆之危迫在眉睫,不得不救。现命赖文光在此驻守——一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