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

    第十四章(3) (第3/3页)

  关于高夫人的不幸消息,因为说的比过去听到的都确凿,大多数的将士们都信以为真了。尤其是那种临危不辱、举剑自刎的死法,同高夫人的平素为人很相合,使人不能不感到可信。李自成在乍听到这个谣言时也心中一凉,暗暗悲伤。但是不过半天,他又不相信了。他认为,那打着“闯”字大旗迸袭潼关并约贺人龙在豫西会战的,除桂英外不会有第二个人。一定是桂英得到了贺人龙要进兵商洛山的消息,她为要解救丈夫,用计把官军引向崤函山中①。只有她才肯冒这样风险,只有她才能够想出来这种智谋,只有她才敢打出“闯”字大旗。可是,尽管闯王自信最知道自己的妻子,还是不能完全解脱心上的担忧。临分手时她曾对他说过,到不得已时她宁拔剑自刎,决不落入官军之手,献俘北京。这句话仍然在他的耳中回荡,如今可不是和谣传相符么?他在心中苦恼地说:

    “唉,生死吉凶,仍然难说!”

    ①崤函山中——泛指灵宝县以东和渑池县以西的山区,即崤山山脉和旧函谷关一带。旧函谷在灵宝县城西门外。

    贺人龙奉命向崤函山中追赶那一支“李闯王”的人马,商洛山中的局势稳定下来了。李自成让刘宗敏帮助他处理全军的重大事务,好使自己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一些书,想一些问题。高一功负责收集粮草、兵器、骡马,以及打造兵器的原料。李过负责练兵,立下新营规,认真执行,有扰害百姓的重责不饶。每天三个一起、五个一股回到这里的溃散弟兄立刻都归人编制,不许一个人继续成为散兵游勇在各处闲荡。这些陆续回队的人们,尽管初回来时大部分带着各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但是一人编制,经过几天,精神就振作起来。

    一切有利于重振旗鼓的措施,只要李自成想到,告诉了刘宗敏,或是宗敏自己想到的,得到了自成同意,都雷厉风行地做。几位大将除郝摇旗外都很尊重宗敏,能够同心协力做事,至于一般将校中即令有不卖劲的,也因为害怕军令森严,都不敢稍有松懈。

    每天早晨,刘宗敏总是天不明就起来,有时到别的村子去巡视操练情形,有时自己带着一起人马在村外操练。越是大冷,他越是督促得紧,谁也别想贪恋五更鼓的热被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兵练好,才算是奋发图强气象。在他驻扎的村庄里搭盖了一个铁匠棚子,里边有两盘炉子和几个懂得打铁手艺的士兵,还有从杜家寨来的铁匠师傅包仁。他把收集到的废铁、废钢和陈旧兵器毁掉,打造新的兵器。他常常亲自担任师傅,拿着钳子和小锤,叮叮当当地干活,教大家如何看火候,如何把钢使在锋刃上,如何把各种兵器打造得又好看又便于使用。他的熟练的铁匠技术使包仁惊叹不止。有时他也抡大锤。一般的大锤他嫌分量轻,特别打造了一个顶大的锤子,大约有二十斤重。他挥动大铁锤,一锤一锤地打着,铁花迸飞,土地震动,他自己兴高采烈他说着,笑着,甚至嚷叫,一点也看不出吃力的模样。每当这种时候,周围的人们再也看不见他的大将威严和暴躁脾气,而是觉得他是一个有趣的、多少有点顽皮的普通弟兄。

    李自成在商洛山中仍然隐名埋姓。附近的老百姓也看出来他是个大头领,却不知道他就是李闯王。他每天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有时同将士一起操练,有时去到刘宗敏的铁工棚中打造武器,或者到老百姓中间访问疾苦,同农民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聊天。在商洛山中这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好像天赐良机,使他安心地读一些有用的书,并把过去的事情回想回想,悟出了许多道理,替他以后轰轰烈烈的活动打定新的基础。三四年后,自成读的书更多了,左右又有许多很有学问的人,他也虚心学会了作诗。但只是偶一为之,以抒胸怀。儿年之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在商洛山中的一段生活,曾于战争之暇写过《商洛杂忆》七绝十二首和七古一首。可惜大顺军失败之后,凡是大顺朝自己的文献都给统治阶级毁灭净尽,不但这十二首七绝不再存留于大地之间,连那首七古也被埋没了三百多年,最近才有人因偶然的机会发现半首,余下的一半也将永难找到了。

    如果觉得《李自成》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