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父子三人

    第三百三十一章 父子三人 (第2/3页)

然人不多,二十几张桌子,只坐了不到一半,范宁目光向靠窗处找去,他想找个靠窗的位子,不过靠窗的位子基本上都坐满了。

    范宁却意外地发现一个熟人,和自己同科的状元冯京。

    五年未见了,冯京的相貌基本上没变,只是眉眼间成熟了很多。

    这时,冯京也正好看见了站在楼梯口的范宁,他先是一愣,又看了看,终于认出了范宁,他顿时惊喜地站起身,向范宁招手,“范贤弟,这里来!”

    范宁走上前笑道:“太巧了,居然遇到了兄长。”

    冯京走上前,亲热地拍拍范宁胳膊,“真是巧啊,我们五年没见了吧!”

    “是啊!科举一别,兄长去了荆南,便再没见过了,兄长调回京城了?”

    “去年就调回来了,任集英殿修撰,清淡得很,哪里像贤弟,已经天下皆知了。”

    “兄长在笑话我呢!我是出去做苦差,又不是妙手文章,名动天下。”

    冯京其实混得也很不错,他是三元及第,又是富弼的女婿,天子赵祯对他极为欣赏,现在他已升为正六品朝奉郎,只差范宁半级,不过正六品和从五品就像副教授和教授的区别,正六品还属于中低级官员,而从五品就属于高级干部了。

    如果不是进士出身,一般正六品也就到头了,只有学历足够、资历足够、能力足够,才能跨过正六品到从五品这一步,当然武官不算,武官随便一封就是三品四品,和文官苦苦熬资历上去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是文官瞧不起武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冯京又热情地给范宁介绍一起喝茶的三位文士,范宁注意到这三名文士,他们都穿着普通的士子服,不像是官员,一个四十余岁,另外两位都是二十岁上下。

    “我介绍一下,这三位是从巴蜀来的名士,父子三人,眉山人,姓苏,这位是.....”

    不等冯京介绍完,范宁便脱口而出,“可是苏轼父子?”

    这三人正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他们出川游历天下,准备参加明年的科举,苏洵带兄弟二人来京城看望一个朋友,然后准备下江南游历。

    父子三人对望一眼,都有点惊讶,他们刚出川不久,对方怎么会认识自己,难道他也过巴蜀?

    长子苏轼躬身道:“在下苏轼,两边是我父亲和兄弟,不知这位兄台尊姓高名,在哪里听说过小弟?”

    冯京也有点奇怪,自己是前年去巴蜀公干时认识苏家父子,范宁又怎么认识他们?要知道苏氏父子刚来京城没有几天。

    不过冯京还是继续介绍范宁,“这位范贤弟是我同科进士,童子科第一名,范宁,你们应该听说过吧!”

    旁边年轻的苏辙惊讶道:“莫非是开疆鲲州的范知州?”

    连远在巴蜀的苏氏父子都听说过自己,看来自己真是名闻天下了,范宁微微笑道:“原来天下人都知道鲲州,鲲州范宁正是在下!”

    能在大宋出名的方式也无非是学术著名、科举魁首、干下一番大事,范宁就属于最后一种,狄青这种武将也是,这种出名的特点效果好,像一堆干草似的,一点便着火,不过保质期也短,几年后大家都渐渐淡了,名人也就遗忘了。

    科举魁首也一样,别看当初冯京考中状元,曾火爆一时,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他,范宁当初也是童子试第一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