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人口危机

    第一三六章 人口危机 (第2/3页)

在二战以前,一家华人家庭,平均有三户土著人服务。

    因为卡住了土著人移民的门槛,只有懂中文,并且同化的差不多的土著才能移民南华。导致现在生活在南华的那些华人家庭主妇,天天在抱怨,家里没有佣人,太不方便了。

    青壮年太少,连工厂招工都比较困难,更别说有种地的人了。

    别的不说,三百多万青少年需要继续接受教育,需要的老师都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而且这方面还不能耽搁。

    没有人种地,但是华人有钱,可以买粮食。孩子的教育一中断,影响的就是一辈子。

    经济的虹吸效应虽然会自动吸引其他地区的老师们前来南华,但是这个速度太慢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以至于许多超过十六岁,接受了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们,在资源的情况下,就被安排到工厂上班了。

    但是这只是饮鸩止渴,如果不早点解决教育问题,影响的是南华整整一代人,也影响到了南华未来二十年的国际竞争力。

    现在,每个城市最早建设的就是小学和中学,并且每个临时社区都组建了幼儿园。

    同时,南华也加大了在泰国,大马等地的招聘工作,只要懂中文,愿意从事教育工作,不管男女老少,待遇都从优。

    除此之外,政府还组织把所有识字的家庭主妇都组织了起来,除非有婴儿需要照顾,不允许在家里当主妇。

    安排她们有一些都当了老师,也有一些进入工厂或者政府部门工作,反正不允许浪费人力资源。

    这样能满足教育和工业的发展需要,但是农业……确实是没有人来干。

    所以南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有许多议员都提议放宽其他民族的移民需求,但是这只能满足暂时需要,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其实大家也知道少数族裔太多,会影响华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支持这项提议的人也不多。

    周南就坚决反对了这项提议,并且让胡希疆他们这些人从国内招人。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哪怕是农民,有多少要多少。

    内战正酣,双方也都不介意南华的这个政策,双方甚至还主动安排了许多饭都吃不上的农民来南华。

    在这个计划得到内战双方的一致同意,并且愿意开放南方和北方的五个港口以后,周南才算是终于能从繁琐的会议里解脱出来了。

    按照计划,南华将安排不少于二十条船往来大陆和南华之间,计划移民一百万人到两百万人,并且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移民。

    周南可不想现在光要青壮年,以后还要操心给他们娶老婆。

    有着这些新移民,最少暂时不用担心劳动力问题了。至于以后如何提高这些人的生产力,那就是政府应该操心的事情了。

    忙的人可不止周南一个,其实他天天只要是心累,人倒不会受累。

    但是奥黛丽却比周南要辛苦的多,已经整整累了半个月。

    《安妮日记》的上映,让她成为了真正的大明星,她也成了南华最受欢迎的外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