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第2/2页)

尚且不反,而这时他闲居长安,既无兵柄,又无武装,怎么又要造起反来了呢?再次,韩信被捕之后,立即斩于长乐官钟室。宫中悬钟之室,岂是刑场?这实际上无异于暗杀。若谋反有据,何不昭示群臣?最后,高祖平陈,事在汉十一年十月至十一月,十二月攻下东垣,而韩信“谋反”则在第二年春正月。陈豨已经兵消瓦解,而韩信又怎能“从中应之”?高祖平豨回来,“见信死,亦喜且怜之”(《汉书》作“且喜且哀之”)。所喜者,畏将已除也;所哀怜者,大臣无辜就戮也。从这种心情可以看出,刘邦本人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昭岷《谋害功臣宿将是吕后篡权叛国的既定方针》,《武汉大学学报》1977年第1 期;史继谬《论韩信之死》,载《湖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4 期)

    有人分析了汉初全部异姓诸侯王的命运,把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与韩信一样,并没谋反,也无他罪,而终为“谋反”借口被杀者,如梁王彭越、越王张敖;另一类是由于刘邦的怀疑、逼迫以致走到反叛道路的,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再一类是免于杀戮的,如势力最小的吴芮。凡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不管你反也好,不反也好,皇帝总是要找理由将他杀掉的。

    韩信就属于前者。刘邦对于韩信,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史记。高祖本纪》),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因而对待韩信的政策便是:使用——限制——诛杀,即在战争中用其所长,为我效力;随着战争的渐趋结束,而逐渐限制;一旦夺取全国政权,其才不可留,杀之了事。这样,韩信当然免不了一死了。谋反云云,只不过是刘邦与吕氏在政权到手后杀戮功臣猛将的借口而已(邱鸣皋《为韩信辨诬》,载《徐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3 期)。

    (华林甫)

    如果觉得《千古之谜》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