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是怎样下狱的?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李贽是怎样下狱的? (第1/2页)

    李贽,号卓吾,别署温陵居士等名。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公元1527年。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54岁时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思想上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王艮、颜山农、何心隐等人的进步思想。明神宗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因礼部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弹劾,他被逮下狱,翌日,愤然自杀于狱中。对于他下狱的原因,是纯粹由于他自身缘故,还是他人的加害?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认为,李贽入狱纯粹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他思想激进,锐利的锋芒刺痛了明代统治者,因而遭了罪。李卓吾公开以“异端”自居,经常直言不讳地激烈抨击被奉为圣典的孔孟之道,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并非“万世之至论”,坚决反对“咸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说孔、孟的话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说出来的,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的;又认为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极其虚伪的说教,因之,他竭力主张尊重人所各具有的天然情性。在《焚书。复京中友朋书》中,他说:“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而在《明灯道古录》中,他又说:“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众人一。”大胆地把圣人和众人等同起来,直接地对抗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切,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阶级和新兴的城市平民阶层的要求。同时,也震惊了明代的统治者,所以,就以“敢倡乱道”罪系狱了。张问达在弹劾李贽的疏中写道:“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者也。”

    这正代表了统治者的看法。

    但是,周祖譔在他的《李贽下狱事探微》一文中对此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李贽的下狱和自杀,是沈一贯一手造成的。而沈一贯之所以加害于他,是为了阻止受诏而即将入京任次辅的沈鲤上任。沈一贯虽然想阻止沈鲤,但找不出沈鲤的不是之处,只好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