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清初“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第2/3页)

    继之八旗中力量较弱的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自然听命于代善而倒向福临。然后因两黄旗系皇太极自将,拥立豪格和福临皆可,也舍豪格而举福临。最后,博尔济吉特氏使多尔衮改变初衷,拥戴福临。结果是幼主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5 年后豪格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下狱而死,而多尔衮则由摄政王而封叔父王、皇叔父、皇父,持国柄至死。

    从福临即位以后豪格狱死和多尔衮殊荣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来看,人们往往以为多尔衮有翊戴之功而豪格则觊觎帝位。但多尔衮为什么要拥立福临,说者又往往以为与“太后下嫁”有关。这从顺治八年多尔衮死后宣布其罪状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等语中可窥见。更增加人们怀疑的是记载在蒋良骥《东华录》中的上述这两句话,后来在修实录时删去了。

    与“自称皇父”和“亲到皇宫内院”相印证,南明弘光政权的权兵部尚书张煌言《建州宫词》有诗云:“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前言太后再婚,后言清俗不讳再嫁,“太后下嫁”遂成通行之说。

    反对“太后下嫁”之说者驳之日:蒋氏《东华录》所记与张煌言诗,不能作为“太后下嫁”确证。他们或谓“皇父”犹古之“尚父”、“仲父”,是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或谓“皇父”系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

    以其定鼎功勋桌著,无可进爵,乃以“皇父”为封。“皇父”之于皇帝仍为臣下,非太上皇可比。又“皇父摄政王”满文为Haniamawang ,直译为“汗(君)的父王”,而满族旧俗向有呼尊者为父之例,多尔衮前封之“皇叔父摄政王”满文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