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袍服玉带为何留在金山寺?

    苏轼袍服玉带为何留在金山寺? (第2/3页)

不接待来客的。可苏轼生就豁达的性格,又是熟人熟地,即推门便入,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苏轼笑道:“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玩笑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这里串门随便坐坐的,而是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佛印一听此话,转怒为喜,遂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玉带留在寺内,做为镇山之宝。苏轼欣然答应,就将玉带解下。佛印即以僧人术语向苏拭提一问题,但反应灵敏、机智过人的苏轼却略有思考,佛印见状即命人将玉带收走了,苏拭只得笑而答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箭锋机。”这首诗一方面解嘲他说自己不配用这条玉带,一方面又称赞佛印思想机敏,巧取玉带。这段故事流转至今,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其三,苏东坡因文案得罪了朝廷,被贬往琼州(即今海南岛),因路途乏资,不得己才卖掉了这条玉带。后来,玉带辗转到了金山寺。据史书记载:苏轼于1097年,即62岁高龄时,贬官在惠州。2 月14日,白鹤观新居建成,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望苏轼。4 月复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时苏辙贬化州别驾,雷州安置,5 月,弟兄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 月渡海,7 月2 日到达贬所。苏轼以高龄之身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的艰难困苦是不难想像的。特别是到了春夏之交,物品没有不发霉的;而人非金石,其何以堪?一路上缺医少药,他只好托人从外地给他寄一些药来,一则供自己治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