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的形象是怎样嬗变的?

    王母娘娘的形象是怎样嬗变的? (第2/3页)

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括地志。肃州酒泉下)二是玉山。“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山海经。西次四经》)“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同书郭注)。按《山海经》所列地名多莫须有,但也不无可查考,此处似在新疆和阗、墨玉一带;三是崦嵫山,《穆天子传》称周穆王访两王母,登弇山,名之为西王母山。弇山,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据称周穆王乘八骏会西王母于瑶池,也就是这个地方。这个西王母部族,也有说是中国最早有女儿国的记载。如果是这样,它还正处在原始社会母系家长制的初级阶段,穆王拜访之后,这个部族也就失踪了,由此留下不少神话传说:“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这里的西王母是部族的领袖,似乎已是个体化了,而且是女性。按《穆天子传》纪周穆王西征,相传出自晋咸宁中汲县魏王墓,可能系战国末期作品,书中有穆王拜见西王母,借瑶池举办答谢宴会,双方且对歌,约定三年后再见面。“这里的西王母已经不是‘豹尾虎齿’那样的异相,而颇似‘人王’。”(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因为他在歌中有“嘉命不迁,我为帝女”说,似乎开始与“天帝”挂上钩,但上古酋长如尧舜,都与“天帝”拉血亲的,所以西王母还只能是部族女领袖罢了。

    一般仙人说。西汉初奉行黄老无为之术,故多有求长生以延年。著名神话《嫦娥奔月》即涉及西王母,“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司马相如为迎合汉武好神仙的心理,写了《大人赋》,此中西王母形象,有似《山海经》,但却增加了“皬然白首”特点,“必长生若死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是一个制造不死药使他人和自己长生不老的正宗女仙。

    但她形象并不美丽、壮严,仅是与人以多寿多福的慈善相罢了。

    仙人班首说。西晋张华《博物志》和伪托东汉班固写的《汉武内传》、《汉武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