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虔游春图》属哪个时代?

    《展子虔游春图》属哪个时代? (第2/3页)

差甚远”;就“鸱尾”特点而论,“《游春图》的上限恐难超过北宋。”并认为《游春图》的卷尾部分与题为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其构图和树石位置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而说明它们出于一个共同的底本。既然《江帆楼阁图》可能是晚唐的作品,而它又与《游春图》出于一个共同底本,可证这个底本在晚唐时就已存在了。根据《游春图》的底本在唐时即已存在的事实,根据画中出现晚唐至北宋的服饰和建筑特点,考虑到唐宋时大规模传摹复制古画的情况和北宋时人对复制品的习惯看法,就认为《游春图》是北宋的复制品,也可能就是徽宗画院的复制品。因其底本历来相传与展子虔及其画风有关,赵佶就沿用传说旧名,题作《展子虔游春图》。它在山水树石画法上,较多地保存了底本画貌,但在服饰和建筑上不够严谨。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部分尺寸太小,底本稍有损坏即模糊难辨,复制时做了补充和加工,因而掺入晚唐至北宋的特点。

    周密所说的“或以为不真”,可能即指这些细部不合古制,怀疑它是个伪本;也可能是按元代真伪划分的习惯范围,指它是摹本而非原作而言。有的学者从山水画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认为《游春图》不会与隋代有多少关系。从东晋至隋,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山水画构图是以“咫尺千里”方式表现的,即主要只有以上下表示高度和以左右表示长度的作法,而还没有明显地以不同层次表示深度的作法,或者说至少那时还没有有意识地向纵深方向去开拓画境。山水画构图从“咫尺千里”跨入“咫尺重深”的阶段要到唐代中叶以后。这时画史上出现了“重深”,“咫尺重深”一类词语;从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关唐代山水画的实物资料看,在武则天时期的画面上已有了明显的深度。而《游春图》远近景物安排得错落有层次,已很注意“重深”

    的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