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谱》的奥秘何时能揭开?

    《敦煌曲谱》的奥秘何时能揭开? (第2/3页)

年认为此谱抄写于933 年之前;1957年改口为“大约是五代长兴四年(933 年)光景”;而在1969年又恢复原说。

    1984年,何昌林根据经文后用另一种笔迹抄写的19首七言四句唱词和(P.3718)《敦煌名人名僧逸真赞》诗,考出《敦煌曲谱》当是入贡洛阳的敦煌僧侣梁幸德的三位助手于934 年闰正月在洛阳所抄。1987年,饶宗颐撰文认为何昌林的考证不符合史实。同年,何又撰文与饶商榷,坚持己说,并补充道:《敦煌曲谱》的抄写时间下限是934 年闰正月,上限时间是934 年1 月7 日。

    1990年,饶宗颐对《敦煌曲谱》写卷原本作了仔细考查,发现“这一长卷是用大小不等11张纸贴成的。讲经文时时写在两纸接口上的地方,可以证明各纸的贴连成卷在前,抄写经文在后”。“该原卷是先有乐谱,而乐谱原又是出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所书写,再由该各谱粘连成长卷。长兴四年,才在该卷之上抄写讲经文,由此可以肯定乐谱的书写年代,该是长兴四年以前的文书,虽无法知其先后确实时期,但长兴四年即乐谱的下限却可以论定。”

    综上所述,《敦煌曲谱》的抄写年代应是在933 年前,但是究竟前到哪一年,却还是个谜。

    三、《敦煌曲谱》是什么曲谱?

    《敦煌曲谱》是一种器乐谱,这无异议。而在是什么乐器谱的问题上,曾有琵琶谱和筚篥(管色)谱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已为大部分学者所认同,至今已发表的多种译谱均是按琵琶解释的:后者至今还未见译谱问世。

    关于《敦煌曲谱》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曲谱,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40年,向达在法国将《敦煌曲谱》拍摄成照片带回中国,并称其为《敦煌唐人大曲谱》,虽然未见其撰文论述,但对后人影响不小。

    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中论述《伊州》时认为:《敦煌曲谱》中的《伊州》有三段,即第16曲《又慢曲子伊州》、第17曲《又急曲子》和第24曲《伊州》,“疑此谱三段,应相连续,乃大曲之谱;原有之段数、或尚不止此耳”。叶栋认为:《敦煌曲谱》“是由一系列不同分曲组成的唐大曲,故这一卷子也可称为《敦煌唐人大曲。琵琶谱》”。并且,叶栋首次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敦煌曲谱》和唐大曲在板式、速度、均拍、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共同规律,以证实他的论点,后在1986年1 月出版的《敦煌琵琶曲谱》一书中又补充道:“这套曲谱可能为唐歌舞大曲后来发展中由小曲联缀而成的又一种类型。作为琵琶谱来看,也可说是歌舞大曲乐队中的琵琶分谱,声乐伴奏谱,但也是骨干谱。”

    陈应时则认为:叶栋的观点是“一种主观设想。因为很难想象,一首琵琶大曲在演奏中间要停两次来调弦,同一首大曲中又有同名不同调、旋律又不相同的‘分曲’。”

    针对陈应时的质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