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何以因“钟”得名?

    石钟山何以因“钟”得名? (第2/2页)

今日有许多有关调查研究的文章和介绍石钟山胜迹的文字,也往往都持此说。但不为人所注意的,清代的彭雪琴对苏轼此说提出了异议,见之于近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

    俞樾的姻亲彭雪琴曾在江西为官相当长时间,多次实地探访石钟山,据他所见,对“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提出异议。彭雪琴曾详告俞樾: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临鄱阳湖,称上钟山;一在城东,面临长江,称下钟山。下钟山即是苏东坡作《石钟山记》处。彭雪琴以为“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窾之声,何独此山为然乎?”他又见到每当冬天“水落石出”之日,山中另有一番奇景:原来水淹处露出一座洞门,“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据彭之口头描述,石钟山竟是中间全空,且分数层。因此,彭雪琴据实地所见,以为石钟山之得名,乃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俞樾对彭说虽未加评议,但从行文中看是赞赏的。

    由此看来,石钟山之得名,一以为得名自声音如钟,尽管苏东坡“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看似不同,但基本出发点却是一致的。而以彭雪琴为代表的观点,则离开“石钟”的音乐角度,废“声”而取“形”,以为两石钟山内中空,恰像两只巨钟覆地,故名石钟山,言之凿凿,确实也有说服力。石钟山究竟何以用钟命名?不知除上两说外,前人可有卓见?今人可有新的发现和见解?这个千古之谜,不知今日能索解否?

    (顾志兴)

    如果觉得《千古之谜》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