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的“朱方”今为何地?

    春秋时的“朱方”今为何地? (第2/3页)

许多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吴国青铜器。考古发

    掘证明,吴国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就在这一带。春秋后期吴都虽然向东南迁至今苏州市,但这里仍是吴国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近年发现吴王余眜(夷末)之墓葬于此地,就证明了这一点。吴国怎么会把这样一座故都和重要城邑,封给一个在齐国失败逃奔而来的“亡臣”呢?

    其次,据《左传。昭公四年》载,楚国这次军事行动的顺序是,先“合诸侯于申”(今河南南阳市北),再率诸侯联军“围朱方”,克朱方后“遂以诸侯灭赖”(今湖北随县东北)。按照这条军事路线,朱方离申和赖的距离当不会很远,且道路便捷。若朱方在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南,则楚率诸侯联军需东西往返数千里,且要渡江作战,未免过于劳累,楚人怎么会如此蛮干?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已察觉到此行军路线不合情理,乃曲为之说:“克朱方与灭赖盖以两支军同时进行。”但这样的解释,只会使人更加疑惑:众多的诸侯联军如何把它们分为“两支”?且《左传》明记,克朱方和灭赖两役,楚灵王都在现场指挥,哪里有分为“两支”之事?显然,这次征伐路线之所以会周折过大,令人难以置信,其原因只有一个:朱方的地望有误。

    再次,楚率诸侯联军“伐吴”,从“秋七月”开始“围朱方”,到“八月甲申克之”,在这期间吴军竟没有抗击的行动。如果朱方在江南丹徒,是吴国的故都和重镇,离吴都已经甚近,吴国岂能安之若素!只是在过了3 个月之后,吴国才作出反应。《左传》此年又记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棘、栎、麻,都在今淮河以北,河南与安徽的交界处。

    十分明显,此时吴楚交战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