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喝石”的碣石今在何处?

    “东临喝石”的碣石今在何处? (第2/3页)

县南),应该与《禹贡》作者的观念一致”。

    顾先生对《尚书。禹贡》钻研有年,素以疑古派首领著称,其说在史学界颇有影响。另外,冯君实据历代记事和诗篇的描绘,考察了碣石的自然面貌和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后指出,传统的四种说法中,“沦海说”根本靠不住;昌黎境内有碣石山是人们公认的,勿庸置辩:“卢龙说”实际很笼统,所说在平州(卢龙)东离海三十里,指的还是昌黎碣石山。他以古籍记载证明,临榆海边确有碣石存在,“如果没有理由证明临榆碣石沉于大海或为积层所掩埋,那它在今天就不但存在,而且可以从榆关镇以南沿海找到它,可能就是今天的北戴河海滨,具体地说就是金山嘴”。(“东临碣石”的碣石在哪里》,《吉林师大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3 期)此外,黄盛璋、李长傅认为,秦汉碣石在金山嘴附近,(《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第6 期)或即是纍县的小碣石山。(《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碣石即有记载,《濡水注》曰:“纍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清初的胡渭由于无法解释这段记载,便在《禹贡锥指》中首创郦道元之后碣石沦于海底之说。胡渭的“沦海说”

    影响极大,以致清末杨守敬、熊会贞等人合撰的《水经注疏》及《水经注图》,又基本因袭了此说,其影响直至今天。解放以来,不少古典文学选本和中国文学史著作对《观沧海》中“碣石”的注释,几乎都认为它早已沉沦于海。而谭其骧1976年发表的《碣石考》一文,以充分的论据,否定了碣石“沦海”的观点,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