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是怎么一回事?

    “捣衣”是怎么一回事? (第2/3页)

 吉林《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 期《捣衣不是洗衣》一文认为捣衣“是裁制衣服的一种劳动”。其根据是唐人作的《捣练图》。然而,裁制衣服不能在月光下的河滨或庭院进行,不会发出使四邻惊动、诗人肠绝的响声,也不需如杜甫《捣衣》诗所写的那样“用尽闺中力”。裁制衣服不需捣的动作,砧、杵之类也无用武之地。

    1983年,《社会科学战线》又刊登《捣衣解》(见第2 期),提出浆衣之说,然而浆衣也是不必捣的。

    一些治学严谨的老前辈则肯定了捣衣是裁制衣服前的一道工序,但怎么捣法却不太弄得清楚。沈祖棻、程千帆的《古诗今选》有关捣寒衣的注中写道:“以练制衣,要先在石砧上用木杵捣后,才便于缝纫。”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的“砧”下注:“……唐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捣法不可考。从有关诗歌和宋人所绘《捣衣图》来看,知所捣为未经缝制的衣料,所以捣衣又称捣练。”

    以练制衣为何要先捣?捣法是否可考?

    我们从纺织学中可以了解到蚕丝及麻的韧皮纤维分别含有20—25%及30%的胶质,胶质裹束着纤维素,对其起保护作用。但胶质的存在使丝、麻织物手感粗硬,穿着不舒适,既不利于上色和保暖,也不美观。所以布、帛需脱胶处理,而捣练就是脱胶的工序之一。

    查阅古籍中的有关纺织史料,可以考证出我国古代的布帛脱胶方法。《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脱胶的化学处理过程:把丝织品放入灰水中沤数日,使丝胶溶解,让丝素从被丝胶束裹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变得柔软疏松。汉代则由浸泡发展成煮练,增加温度使化学反应加速,以提高工效。《说文解字》对“练”的解释侧重于物理处理过程:“练,湅缯也。”“湅,也。”清人段玉裁的注释说得更加明白:“氏如法湅之,暴之,而后丝之质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如湅米之去糠秕。”湅米之去糠秕,稍淘即去,因为米糠是分离的。帛中之“瑕”则是和丝素连成一体混合存在的,必须反复捶捣方能析出。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