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为什么穿耳戴瑱珰?

    古代妇女为什么穿耳戴瑱珰? (第2/3页)

的针眼,就知道这是个逃奴,马上抓起来。谁知耳朵上戴了东西,走起路来很有一番风韵,于是贵妇人的争相效法,渐渐形成了穿耳戴珰、珠的风俗习惯。也有人说,古代妇女在耳垂上附起一颗珠,最早本是蛮夷女子的妆饰。古书说蛮夷妇女轻淫,喜欢走动,所以在耳垂上挂起一串东西,走起路来,啷……作响,十分美观中听。中原华夏族的贵妇人在她们的影响下,也渐渐如此打扮起来,遂酿成这么一种现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贵妇人讲究耳饰,民间妇女喜欢穿耳和戴瑱珰,自然是不待说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据考证,它的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姜后就戴瑱玉。它先在宫廷后在民间使用;汉代把瑱珰等定为皇后、妃子和贵妇人的正式首饰。《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云:“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赞“小君”(诸侯夫人)可与卫宣公白头偕老。郑玄注曰:“瑱,塞耳也”,就是说,小君能用瑱玉塞住自己的耳朵,不让流言蜚语来影响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嘴巴使卫宣公受影响而做出不太有益的事来。《诗经》是周代的,郑玄是汉代的,可见当时这种说法是较为流行的。当时有句俗话叫“不瘖不聋,不成姑公”,正说出了妇人戴珰玉的作用就是防闲,要她装聋作哑,别管“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