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从何来?

    “帝”从何来? (第2/3页)

的意思。汉人称皇帝多言“上”,就是一方面沿秦制称“帝”,而另一方面又是“天神为帝”的观念未泯的结果。(见《古史辨》第2 册上编)

    “帝”的释义基本上分歧不大,至于“帝”字来自何方,说法就多了,“帝”来源于“花蒂”,这是第一种说法。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认为,帝者蒂也,象花朵之形状。郭沫若继承此说,并进一步加以发挥。他认为“帝”字象征花蒂,花的子房熟了就会长得很大,而且里面孕育出来的种子,一粒可以化育千万子孙。帝之所以用为“天帝”的意思,是因为天帝乃是神人,能化生万物,创造一切东西,而花蒂正有这种化生的作用,所以就借用过来了。郭沫若说,“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农耕社会,人们多赖植物生存,花蒂的作用既大,引申而用为“天帝”,明矣。(见《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

    张舜徽则认为“帝”来自“太阳”。在奴隶社会里威权最大、统治一切的,要算是“帝”的称号了。大抵殷商初年用“帝”字作为至上神的称号,到末年才借用到“人王”的意义上来。我国古代用帝字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的尊称,自必是根据自然界威力最强、造福人类最大的东西来命名的。他认为,“帝”字受义的根源,是由“日”字来的。就文字形状说,卜辞的帝写作,象日光四射之状,它最初应写为,后来刻写的人为了书写方便,就把圆形写成方形了。初民造字,“远取诸物”,每于一物而兼造数字,以象其各种不同的形状,故既有中实无缺的⊙字,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由于日光的威力在自然界中最为强烈,生民使用它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便可想而知了。这正好比“神”的称号本出于闪电之形状,原始人看见了觉得神妙莫测,因而成为神秘的神的称呼。奴隶们平时拿统治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