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究竟指的是什么?

    鬼究竟指的是什么? (第2/3页)

声、不可捉摸,然又神通广大。

    不过,从南朝梁《殷芸小说》卷二所记,“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见孔子,其目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颜渊乃纳履拔剑而前,卷握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于此可大略看到鬼的外形和眼睛,确有其形。而记载最为详细的当首推《唐逸史》,书载唐“明皇因痁疾昼卧,梦一小鬼盗太真香囊及上玉笛。上叱问之,奏曰:”臣乃虚耗也,能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之。上问:“尔何人?’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武德中应举不第,触阶而死,得赐绿袍以葬,感恩发誓,为帝除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而疾遂瘳,乃诏吴道子画之“。这里鬼的形象不但鲜明,而且有了言行,不再是无形无声了。

    其实,诚如徐华龙先生所指出,崇鬼信鬼观念的出现,实导源于人类早期阶段对自然及本身认识的浅薄。在一个部落中,一旦有人死去,其他成员则认为是一种不祥或灾难,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命,由此而产生恐惧感,从而出现对鬼的崇拜(《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2 期)。笔者认为,平时同吃同住的氏族成员,一旦死去,往往受到人们的怀念,某些人还会在睡眠中梦见其人,梦中之人当然是无影无声的,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这自然也是鬼观念出现的根源之一。不过,最初的鬼指的是什么?迄今仍未定论。

    《礼记。祭义》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鬼,“人所归为鬼。从儿,像鬼头。从ム,鬼阴气贼害,故从私。”《尔雅》云:“鬼之言归也。”而《列子,天瑞篇》则记:“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上述均是我国古代权威著作对“鬼”字原始意义的解释,即鬼就是“归”或人死后的归宿。其实不然,当代著名学者如章太炎、王国维、沈兼士、罗振玉、郭沫若、于省吾等等,都对这一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鬼”字本义是表示一定实体的事物,是原始象形字,并非幽灵虚幻之义。章太炎在《文始》卷二指出鬼“声与鬽近。鬽,老精物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