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乱婚发展到族外婚的原因何在?

    人类从乱婚发展到族外婚的原因何在? (第2/3页)

了。当他们的居住也相对地固定下来时,一个血缘家族的族团往往由于人口增加而分裂成几个。但是,分裂出来的几个族团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经济联系,并且还要求建立某种社会方面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亲密的形式,就是各族团之间的男女通婚。于是,族外婚就产生了。最初,这种族外通婚只是在偶然的场合或时期进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固定了下来,从而引起了家族关系的重大变革。这时,禁止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后来又禁止了旁系兄弟姐妹之间通婚,这就是在同一族团内,即使是同辈的男女也不能成为夫妻关系了。这对人类的发展来说,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3.自然选择效果说。1877年,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出版了他的杰作《古代社会》,他认为族外婚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效果的逐渐显示。他说,“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排除血缘亲属结婚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这一观点被后世不少学者所承袭。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蒙昧时代的人类是很难用科学方式进行思维的,说蒙昧时代的人己能根据近亲通婚造成后代孱弱的教训来约束自己,令人难以置信。事实上,直至现代,在许多地方还盛行着“亲上加亲”落后的婚姻陋习。或许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恩格斯于1891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再版时,一改同意摩尔根的说法,而加上了“大概”一词。他谨慎地说,族外婚产生于一种“限制血亲婚配的朦胧意向”,“但是人们还不把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看做怎样特别可怕的事情”,后来才“为习俗所禁止”,阻止血族婚配的意向是“本能地自发地进行的,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同年,恩格斯还曾提到北美加利福尼亚一些地区,在一定的节日里,不同氏族男女聚在一起,发生毫无限制的**,并指出这是群婚制的遗迹。这种习俗在澳大利亚,在印度的一些部落中,在一些非洲民族中都存在着。

    4.生存现实选择说。著名学者泰勒于1889年提出了族外婚的社会意义:“外婚制借氏族间的不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