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怎么来的?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对联是怎么来的? (第1/2页)

    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对联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必有之物。当然,对联并不一定只在春节使用。在乡下,甚至婚丧嫁娶也要在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假如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或许许多人会瞠目结舌,不甚了了。

    这也难怪,虽然对联是中国的特产,且有着悠久的发达史,许多对联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但是,有关研究对联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何况关于对联的发生、形成并非众口一辞!

    对联即“楹联”,又称“楹帖”,俗称“对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的书法,真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春联仅是对联中的一种,春节期间贴在门上,表现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周晖的《金陵琐事》以及乾隆年间长沙钱德苍的《解人颐》等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记载。如是说,春联被正式肯定和推广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时期,到现在不过五六百年之久。然而,人们都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表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就普遍地将春联作为更新除旧、美化环境、渲染气氛、点缀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既然如此,那么春联产生于何时呢?北宋人张唐英《蜀祷杌》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这副楹联是中国第一副春联。这个说法未免太绝对化了。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先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