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蚂蟥山战国墓是否越人墓?

    江陵蚂蟥山战国墓是否越人墓? (第2/3页)

巴、吴、越及中原地区等地方的人。这座墓在当时楚都纪南城的东西近郊,又随葬越式铜鼎,因而它应是座越人墓。

    此文发表后,《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四期发表了王家德同志的《江陵蚂蟥山越人墓质疑》。认为此墓不是越人墓,而是一座战国初期的楚墓。1.从地望上看,江陵乃东周时楚之郢都故地。该墓邻近楚都纪南城东城垣仅700 米,且周围分布有密集的楚墓群,这表明这一带无疑是楚人墓地。2.从墓的形制、棺椁痕迹和随葬品的放置方向来看,与其周围楚墓无别。虽然越人也用棺椁埋葬死者,但结构不尽相同。史书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与楚人的习俗有别。

    3.从随葬品看,此墓出土的铜鼎、铜环、带钩和铁削刀等物,其中陶罐、铜带钩、铜环和铁削刀在楚墓中常见。绳纹高颈陶罐不仅在江陵发现,而且在距郢都不远的当阳赵家湖、宜都红花套和枝江等地的楚墓中所见的陶罐相似。因此,它们是楚器而非越器。

    4.根据铜鼎的造型风格,原作者认为是一件“越式鼎”,此是该墓确定为越人墓的重要依据。诚然,该鼎与目前在郢都所见的楚式铜鼎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在雨台山558 座楚墓中,仅出土一件与楚式鼎不同的所谓“越式(铜)鼎”。应视作这可能是楚民族吸收外民族(越民族)文化因素的结晶,刘彬徽先生在分析楚国青铜礼器时曾经说过如下一番话:“第四种(即该类型)可名之为非楚式,即楚人使用或仿制其他文化的器型。”(见《楚国青铜礼器初步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

    年)从陶罐上也可以找到模仿的印记,即一种敛口、平底、三足瘦长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