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是伪书吗?

    《大乘止观法门》是伪书吗? (第2/3页)

公元550 至554 年之间,此时慧思正当盛年,约为36岁到40岁左右,活动频繁,在光州大苏山一带讲说摩诃衍义,可证汤的所谓《起信论》译于慧思晚年之说不能成立。至于所谓日本僧人早有言之者一事更不足取,因为日僧宝地房证真在其《三大部私记》中早已逐条批驳,论证确凿。

    佛学家吕澂在其遗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说:现在的慧思著作里有《大乘止观法门》,完全依照《起信论》的说法结构而成。从它的文义上看,当然是后人托名伪作,但是将慧思的议论和《起信论》联成一起,就思想脉络说,也并不是没有由来的。吕澂主张《起信论》是粱隋之间人依据魏译《楞伽》而伪作的,并依前述汤先生所说出书约在慧思晚年,当然从而否定。

    学者郭朋的态度颇不明朗,他在《隋唐佛教》中认为:因为在这部书里,也谈了“真如受熏”、“阿黎耶识”等属于《起信论》的思想内容,所以在佛教史上,曾有人认为它不是慧思的作品。虽然从有关史实推之,也有这种可能,但是这里姑且还是把它当作慧思的著作来对待。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怀疑论调。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所收的石峻等先生的文章对该书举出如下三点理由说:(一)《高僧传》、《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书均未收录,而在国内又早已失佚,直到宋咸平年间才从日本传入,其真伪的疑点颇多;(二)慧思主禅定,认为一切智慧皆从禅定生,而《大乘止观法门》却主张定慧互生,理论体系自相矛盾;(三)慧思的主要著作如《诸法互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等书中,都未涉及到《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而《大乘止观法门》却揉合了天台教观与《大乘起信论》中的阿黎耶识与染净二法等思想,显系思想观点不同的他人所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