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是什么时代的文献?

    《夏小正》是什么时代的文献? (第2/3页)

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有人据此主张,《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时代居于原来夏代领域、沿用夏代历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晋国的文献。《左传》记晋国史实多用夏历,便是明证。但《夏小正》中所记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区,如说“雀入于海为蛤”,“玄雉入于淮为蜃”。他们如果看不见淮河和海,是不会如此记载的。再如,正月经文中记有梅、杏、桃等开花,这在黄河流域的晋国也是不可能的。二月的经文里还有“剥”一条,这个“”就是如今的扬子鳄,它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晋国也不会有这种东西。

    夏朝灭亡后,夏王的子孙被封在杞国(今河南省杞县)。《礼记。礼运篇》载,孔子曾经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况,因而到杞国去,但夏代的文献已大多散夫,他只是“得夏时”罢了。这里所谓的“夏时”,大概就是《夏小正》一书。司马迁在写《史记。夏本纪》时又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根据以上资料,有人认为《夏小正》是杞国职官所记,而经过孔子审定的。杞国的历史很长,它曾经是殷王朝的诸侯国,后来又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它的国土原在淮海地区,到春秋鲁僖公时期,杞国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内迁了。如果《夏小正》是杞国的文献,那末它一定是在内迁之前早就写成。

    而且,《夏小正》文句简奥,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还有《夏小正》经文中用的一些假借字,春秋以后很少用了。由此推定,它的成书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学家根据星象移动的规律,测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