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农业起源于何地?

    稻作农业起源于何地? (第2/3页)

河中游;东路沿海则在太湖地区形成独特的内容丰富的中心”。(在《中国农史》1986年第1 期)

    3.黄河下游说:这是李江浙在《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 期)文中提出的,李氏主张“中国稻作的创始人是秦之先人大费,发源地是其族居地在今日鲁南、苏北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区,时间大约是至少在距今7800年”。

    4.长江下游说:此说为闵宗殿先生率先提出(《江苏农业科学》1979年第1期)。然对此全面论证的要数严文明教授,严氏以历史文献中的野生稻记录,栽培稻的直接祖本,即普通野生稻的分布,考古发现中的早期稻谷遗存,从考古学角度结合作物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后,认为中国史前栽培稻的分布图,“是以长江下游为中心逐级扩大的;大约在5000BC(公元前)一4000BC,史前栽培稻已分布于长江下游到杭州湾一带,长江中游也可能有个别分布地点;大约在4000BC一3000BC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苏北部已有较广泛的分布;大约在3000BC一200BC ,湖南、江西中部和浙江的中南部均有分布,有的已达到广东北部,北面则扩展到淮河流域以北;大约在2000BC一1000BC,水稻已进一步传播到福建、台湾、广东,向西到四川、云南,向北已达山东、河南和陕西,大致已接近于现代水稻分布的格局”(《农业考古》1982年和1989年第2 期)。杨式挺先生也认为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栽培稻的一个起源区”

    (《农史研究》第2 辑,1982年)。

    5.长江中、下游说:此说以安志敏和林华东先生为代表。安氏认为“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沼泽众多,较早地产生了稻作农耕,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普遍有所发现。……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广泛发展着稻作农耕。并且长江中、下游可能是它的起源中心”

    (《考古》198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