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中日的“稻米之路”在哪里?

    联结中日的“稻米之路”在哪里? (第2/3页)

 期)。安说引起了日本考古学界对稻作农耕等可能是直接由海路输入日本的浓厚兴趣,许多报纸纷纷以日中交流可提早到公元前5000年为题进行报导。后来,周南泉先生也从中日发现的玉玦块比研究,认为从河姆渡到良渚文化之间,有一支“江南人”曾从海路迁到了日本(《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 期)。游修龄教授支持了安志敏的观点,并引用日本学者收集的亚洲不同地区的766 个水稻品种,分析其酯酶同功酶的酶谱变异范围和“地理渐变”的特点,认为日本的水稻品种可能由中国的长江口传至日本(《中国农史》1986年第1 期)。1989—1990年,安志敏先生又先后发表文章,分别从中日两地的稻作农耕、木农具、千栏式建筑、块状耳饰、漆器、木屐、鬲形土器、印纹土器,海流,交通、环壕聚落,坟丘墓,瓮棺葬等方面来加以论述,阐明日本弥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古》1990年第4 期;《东南文化》1990年第5 期)。王心喜则断言,“水稻只能从江南地区由海路输入日本,除此别无他路”,“古代中日之间的海路交通,从河姆渡文化和绳文文化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 期)。日本为此成立了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先后派出以樋口隆康、渡部忠世、福永光司、营谷文则、金关恕、内藤大典等学者为主的江南学术考察团,奔赴河姆渡等江南地区实地调查,有学者纷纷肯定华中路线确是传人日本的“稻米之路”。

    最后谈华北路线:此路线又称“北路”,所指即由陆路(河北、辽宁)或海路(山东)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1989年,严文明教授曾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的生态环境、稻谷的地域分布和年代序列,尤其是山东栖霞杨家圈和朝鲜、日本出土的稻谷品种均属粳稻分析,提出传入日本的稻米之路,“最大的可能是从长江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本九州再到本州这样一条以陆路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线,以接力棒的方式传播过去的”。陈文华教授也认为,“如果从地理位置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