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登上权力高峰

    第九章 登上权力高峰 (第3/3页)

严明的军队的目标,因为军官团有着它的军事传统和人才。而冲锋队只不过是一群暴徒、乌合之众,只能在街头殴打闹事,很少有现代军队的价值。况且,它的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从今以后,就必须很有策略地使它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希特勒的看法和罗姆的看法是不可调和的。从1933年夏天开始到次年6月30日,这两个既是纳粹运动的元老又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一场简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希特勒夺权以后,曾秘密地向军队作了保证,因此争取到许多高级军官倒向他的一边。在1933年2月2日,即他就职后两天,他在陆军总司令冯·哈麦施坦因将军的家中,向陆、海军高级将领讲了两个小时的话。埃里希·雷德尔海军上将,在纽伦堡审讯时透露了希特勒同军官团第一次会谈的大意。他说,希特勒消除了高级将领们的疑虑,他还保证,陆军和海军现在可以放手致力于迅速重新武装的这项主要任务。雷德尔海军上将承认,他对于建立一支海军的前景是极为高兴的。冯·勃洛姆堡将军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说,"元首打开了一个使将来有无穷机会的活动余地。"勃洛姆堡于1933年1月30日匆忙就任国防部长一职,也就消除了陆军方面要想反对希特勒出任总理的任何打算。

    为了要进一步鼓起军方领袖们的热情,希特勒在4月4日设立了国防会议,来加紧执行一项重整军备的秘密计划。3个月以后,在7月20日那天,他颁布了一项新的陆军法,废除了民政法庭对军人的司法管辖权,取消了士兵的选举代表制,从而恢复了军官团的历史悠久的军事特权。许多陆、海军将领开始从另外一个比较赞成的角度来看待纳粹革命了。

    为了要给罗姆吃些甜头作为安慰,希特勒在1933年12月1日任命罗姆和副党魁鲁道夫·赫斯为内阁阁员。在1934年元旦,又给这个冲锋队的头子写了一封热情友好的信。他一方面重申"陆军有责任保卫国家,抵御境外敌人",同时又承认"冲锋队的任务是确保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三帝国的存在",并且承认,冲锋队的成绩"主要应归功于罗姆"。这封信刊登在1934年1月2日纳粹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报》上,对于暂时缓和冲锋队中存在的不满情绪,起了很大作用。在圣诞节和新年的普遍善意气氛中,冲锋队和陆军的斗争,激进的纳粹党分子要求进行"第二次革命"的叫嚣暂时平息下去了。

    希特勒图谋世界的蓝图是,要征服欧洲,必先征服德国。一旦他消灭了国内的反对者以后,他马上就转到一直使他感兴趣的外交事务方面了。

    1933年春季,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得更糟了。第三帝国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军事上软弱无力。整个世界对于纳粹的暴行,特别是迫害犹太人感到憎恶。德国的邻邦,特别是法国和波兰,态度是敌对的和多疑的。早在1933年3月,波兰在但泽举行了一次军事示威之后,毕苏斯基元帅向法国人表示最好联合起来对德国进行一次预防性的战争。甚至墨索里尼对于希特勒上台执政,事实上也并不热心,尽管在表面上他装出欢迎第二个法西斯国家出现的姿态。一个潜力上大大强于意大利的国家元首,很可能不久就使墨索里尼这位领袖黯然失色。一个狂热的泛日耳曼德国,对奥地利和巴尔干各国都有野心,而在这些地方,那位意大利独裁者也已经提出过他的领土要求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支持共和,反对纳粹法西斯主义。这样,   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第三帝国的确是孤立无友、失道寡助的。而且,它又没有武装,或者说,同它的高度武装的邻邦对比之下,是不堪匹敌的。

    因此,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当前战略和策略,是由德国的软弱和孤立处境这个严酷现实所决定的。但是,自相矛盾的是,这种处境又提供了符合他自己和大多数德国人最强烈希望的自然目标: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在不致引起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只有在他完成了这双重的短期目标以后,他才有军事力量,才能毫无牵制地实现既定的长期外交目的,而它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就十分露骨和十分详尽地规定了的。

    现在希特勒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以宣传裁军与和平的方法来迷惑德国在欧洲的敌手,同时睁大眼睛寻找他们集体甲胄中的弱点。1933年5月17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和平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说之一,是欺骗宣传的杰作,它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德国人民的心,使他们团结在他的周围,而且在国外造成了一个使人有好感的印象。就在前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刚刚向44个国家的元首发出了一封动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国在裁军与和平方面的计划和希望,呼吁废除一切进攻性武器--轰炸机、坦克、机动重炮。希特勒很快地响应了美国总统的呼吁,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希特勒说,他的政府对罗斯福总统的呼吁表示热烈的欢迎,德国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也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和有武装的国家也这样做的话。他还强调,德国不想进攻别国,只想谋求安全,愿意同任何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这篇演说,还有不少温和的辞句和热爱和平的表白,使得忧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惊又喜。给人的印象是: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疯狂透顶的事"。它会"造成现有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溃"。纳粹德国并不希望把其他国家的人民"德国化"。"上一世纪的心理状态使人们认为,他们要把波兰人和法国人变成德国人,这种心理状态同我们是格格不入的……法国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我们的邻人,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客观现实,否则,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其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然而,在西方世界同声庆贺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讲道理的时候,这个警告没有引起注意。伦敦《泰晤士报》也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工党机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话。保守的伦敦《旁观者》周刊认为,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在华盛顿,据德国官方通讯社引述罗斯福总统的秘书的:"总统对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议感到很鼓舞。"

    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说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蛮横威胁,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而在国会中,甚至那些还没有被投入狱中或自行逃亡的议员,也没有表示异议,都投票赞成希特勒的外交政策演说,使得国会能够一致地予以通过。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并不是空口说说的。当10月初看到协约国坚持要在8年之后才肯把它们的军备降低到德国水平的时候,他就在10月14日突然宣布,由于其他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时,他采取了其他三个步骤,即解散国会,宣布他将把他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最后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将军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就要抵抗武装进攻。

    希特勒所以把公民投票和国会清一色的纳粹党议员的新选举,规定在1933年11月12日举行,这是因为这一天容易激起德国人民复仇情绪,这是1918年停战"国耻纪念日"的后一天。11月4日,他在布累斯劳举行的一次竞选大会上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人民的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历史将这么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了它的荣誉,而在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在投票的前夕,11月11日,兴登堡总统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支持希特勒政府的内外政策。他说:"明天你们要表现出坚决的民族团结和对政府的支持。同我和国家总理一起拥护权利平等和光荣和平的原则,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已恢复了德国的统一!"

    在经过了15年的挫折失望并对战败后果怀了15年的愤懑不平以后,德国人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   。据《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披露,合格选民之中约有96%参加了投票,其中有95%赞成德国退出日内瓦会议。甚至在达豪集中营中,被拘的2242人中有2154人投票赞成那个把他们拘禁起来的政府!

    在举行公民投票和选举之后三天,希特勒邀见波兰新任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在会谈结束时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这一公报不仅使德国公众而且使外面世界都感到惊异。波兰政府和德国政府一致同意,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两国共同有关的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的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

    在德**官团的心目中,波兰是比法国更为可恨和更受鄙视的敌人。他们认为,凡尔赛和约缔造者的最不可饶恕的罪过,是用一条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隔绝,成立但泽自由市和把波兹南省及一部分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割让部分的居民虽然是波兰人占优势,但是自从瓜分波兰以来一直是德国的领土。在共和国时期没有一个德国政治家愿意把波兰的占领看成是永久不变的事情。当时的总理施特莱斯曼甚至不愿考虑同波兰签订东方洛迦诺条约来补充同西方签订的洛迦诺条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条约主要规定:德、法、比保   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实行非军事化的协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等。条约宣称,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欧洲的和平",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向莱茵区进军,并于1939年4月28日首先宣布废除该条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号称国防军之父和共和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决定者冯·西克特将军,早在1922年就告诉政府,"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与德国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能并存。波兰必须消灭,而且一定是会消灭的。"他又说,消灭波兰"必须是德国政策的基本动力之一……波兰灭亡以后,凡尔赛和约的最坚强支柱之一法国的霸权也将完蛋"。

    希特勒看到,在灭亡波兰之前,必须先使它脱离同法国的联盟。他现在所采取的方针,除了最   后的长远利益以外,还可以取得眼前利益。由于宣布放弃用武力来对付波兰,他就能够加强他的和平宣传,并且减轻由于他突然退出日内瓦会议而在西欧和东欧所造成的疑虑。由于诱使波兰人同他进行直接谈判,他就能绕过国联并且削弱它的权威。这样也就能够破坏法国在东欧的联盟关系,而在这种联盟关系中,波兰是个重要的堡垒。

    1934年1月26日,也就是希特勒在他执政第一周年纪念日出席国会开幕式的前4天,德国和波兰宣布了签订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从这一天起,波兰开始逐步脱离自从1919年复国以来的保护人--法国,而越来越接近纳粹德国。这是一条导致它在"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远远没有满期之前就亡国的道路。

    当希特勒在1934年1月30日向国会发表的演说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情况时,他可以自豪地说,这是在德国历史上获得空前成就的一年。在12个月之内,他推翻了魏玛共和国,以他的个人独裁来代替共和国的民主,消灭了一切其他党派,只留下纳粹党,摧毁了邦政府和它们的议会,统一了德国,取消了联邦制,消除了工会,取缔了任何民主结社,把犹太人驱逐出了政治生活和自由职业界,取消了言论和出版自由,扼杀了司法独立,在纳粹党统治下,使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国家的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一体化"。在外交事务上,他使德国退出日内瓦国际联盟和宣布德国坚持享有大国平等待遇,得到德国大多数人的支持。

    尽管如此,当他的独裁政权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希特勒的头上出现了一些乌云。

    如果觉得《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希特勒》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