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静坐战争(下)

    第二十二章 静坐战争(下) (第2/3页)

平。"

    这时候,希特勒正迫不及待地发动进攻,他认为将领们的那种怯懦是不可原谅的,使他感到腻烦。10月14日,勃劳希契同哈尔德聚首长谈了一次。那位陆军司令觉得目前有"三种可能:进攻、观望、根本性的变化"。哈尔德在战后解释说,所谓"根本性的变化"指的是"除掉希特勒"。但是生性怯懦的勃劳希契认为,这种激烈的办法"本质上是消极的,并且会使我们处于挨打的地位"。他们最后认为,这三种选择都不能提供"决定性胜利的前景"。唯一可做的是继续在说服希特勒身上下功夫。

    勃劳希契于10月17日再次谒见了"元首",但是他的争辩毫不起作用。希特勒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英国人只有在挨了打以后才会坐下来谈判。我们应当尽快地给他们几下子。进攻日期最迟不得超过11月15日到20日。"

    在希特勒发疯似的准备西线进攻的面前,密谋分子们认为,再一次立即开始行动的时刻到来了。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已经遭到过一次挫折。在进攻波兰前夕,早已退休的冯·哈麦施坦因将军又暂时被起用,在西线担任一个司令官的职务。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他曾经竭力邀请希特勒到他的司令部去视察一下,以表示在进攻波兰的时候,他并没有忽视那条战线。实际上,哈麦施坦因将军,这个希特勒的死对头,是想要把他抓起来。但是那位"元首"已经嗅出气味不对,谢绝了那位前陆军总司令的邀请,并且过了不久就把他撤职了。

    当时陆军总司令部和参谋总部所在的佐森,成了酝酿阴谋活动的温床。这次的中心仍然是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但是他忽冷忽热,犹豫不定。他的上司勃劳希契甚至比他还要胆小怕事。

    11月5日是关键性的一天。部队将在这一天开往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出击点,同时勃劳希契也约定在这一天向希特勒摊牌。他同哈尔德曾经在11月2日和3日视察了西线的各高级指挥部,战地指挥官们反对进攻的意见增强了他们的决心。哈尔德在自己的日记里暗自写道,"没有一个指挥部认为进攻有任何可能取得胜利"。于是,陆军总司令带着把从前线将领们那里得到的大量论据,再加上他自己和哈尔德等人的意见汇集成一份备忘录;另外还带了一份"反备忘录",那是对希特勒10月9日那份备忘录的答复。在10月5日这一天,他驱车前往柏林总理府,决心说服希特勒放弃在西线立即发动进攻的计划。如果劝说无效,勃劳希契就将参加推翻希特勒的密谋--至少密谋分子   们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兴高采烈,非常乐观。但是结果跟以前一样,他们的估计全错了。

    勃劳希契一无所获,他的备忘录也好,前线指挥官的报告也好,他自己的论据也好,都没有发生作用,这本来也是意料中的事。当勃劳希契提出当时是西方一年之中天气最恶劣的季节时,希特勒反驳道,对德国人来说是恶劣的气候,对敌人也同样恶劣,何况来年春天天气也未必就好。最后这位没有脊梁骨的陆军统帅无计可施,便告诉"元首"说,西线部队的士气同1917至1918年的情况类似,当时军队里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发生不服从命令的情况,甚至有兵变。

    希特勒一听这话,勃然大怒。他要勃劳希契说出来,"哪个部队出现了这种没有纪律的情况?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什么地方?"他要在第二天亲自坐飞机到那里去调查。可怜的勃劳希契本想故意夸大一下事实,以便"吓唬希特勒"的,现在却惹得"元首"大发雷霆地训了一顿。"陆军司令部采取什么行动?""枪毙了多少人?"希特勒咆哮道,事实上"是你们陆军不想打"。

    "已经没有办法再谈下去了",勃劳希契在纽伦堡追忆那次不愉快的会见时在法庭上说,"于是我只好退了出来"。据别人回忆说,他踉踉跄跄地回到18英里外佐森司令部时还惊魂未定,甚至在叙述会见经过时都有点语无伦次。

    "佐森密谋"就这样完事大吉了。希特勒冲着勃劳希契发了那一通雷霆,把他吓得要死之后,第二天就着手草拟一个宣言,对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行为提出辩解。哈尔德日记中提到的借口是"法**队必将开进比利时"。

    希特勒虽然急着要对西线发动进攻,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再推迟了。整个秋天和冬天希特勒发布了十四道推迟进攻的命令。他第一次推迟进攻,是因为11月7日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天,比利时国王同荷兰女王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在西欧战争开始激烈进行以前斡旋和平,这一来使德国人大大地陷入了窘境。希特勒在他所草拟的宣言中,本来打算说,德军开入这两个低地国家是因为获悉法**队即将开进比利时,但是在比利时和荷兰发表了这个联合声明之后,这个借口很难取信于人了。

    接着在11月8日晚间和11月9日那天下午,一连发生了两桩怪事:一桩是险些使希特勒送命的炸弹爆炸事件,另一桩是德国党卫队人员在靠近德国边境处绑架了荷兰境内的两名英国间谍。这两起事件虽然最初分散了那位纳粹统帅的注意力,使他无暇考虑在西线发动进攻的计划,但最后却提高了他在德国的威信,同时吓坏了那些实际上同这两起事件全然无关的佐森密谋分子。

    事情是这样的。11月8日晚间,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酒馆里,为纪念1923年啤酒馆政变而对党内"老卫队"战友发表每年一度的演说。这篇演说比他往常的演说都短,在他讲完之后12分钟,预先安置在讲坛后面的柱子内的一枚炸弹爆炸了,死伤70人。这时候所有的纳粹要人都跟着希特勒匆匆地离开了会场。第二天早晨,希特勒的报纸《人民观察报》独家刊登了谋刺"元首"的新闻。这家报纸说,这桩肮脏的勾当是"英国特务机关"、甚至说是张伯伦干的。除戈培尔的狂热脑袋中所想象的以外,英国特务机关同这件事情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纳粹立即设法制造这样一种关系。

    慕尼黑的炸弹爆炸后一两个小时,党卫队和秘密警察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打电话给杜塞尔道夫的一个年轻的特务瓦尔特·施伦堡,根据"元首"的指示,命令他第二天越过荷兰边境,把两个同施伦堡保持联系的英国特工人员绑架过来。

    施伦堡同瑙约克斯一样,也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流氓知识分子。一个多月以来,他同荷兰境内的两名英国谍报官S·潘恩·贝斯特上尉和R·H·斯蒂芬斯少校建立了联系。在他们面前,他自称是最高统帅部里的反纳粹军官"夏梅尔少校",并且编造了一套活龙活现的故事,说明德国将领们如何决意推翻希特勒。他说,他们希望英国方面保证伦敦政府将公正地对待未来的反纳粹新政权。双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