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入侵低地国家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十四章 入侵低地国家 (第1/3页)

    希特勒征服丹麦和挪威之后,就开始向西线发动进攻,首先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两个中立小国荷兰、比利时进击了。

    1940年5月10日,阳光明媚,天刚破晓不久,驻柏林的比利时大使和荷兰公使被召到外交部。他们得到里宾特洛甫的通知,德国部队即将开入他们的国家,以"保卫"他们的中立,抵御英法即将开始的"进攻"。这正是一个月以前对丹麦和挪威所提出的同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德国发出的一份正式最后通牒,要求两国政府不要进行任何抵抗。若有抵抗,一定会遭到粉碎,而流血的责任,"完全要由比利时王国和荷兰王国政府负责"。

    在布鲁塞尔和海牙,德国使节分别将同样内容的电报送交各驻在国的外交部。十分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海牙送交最后通牒的是德国公使尤利乌斯·冯·齐希-布尔克斯罗达伯爵,此人就是曾在1914年,公开地把霍亨佐伦帝国刚刚破坏了的德国对比利时中立的保证,叫做"   一张废纸"的德皇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的女婿。

    在布鲁塞尔的外交部,当德国的轰炸机在头上呼啸,炸弹在附近机场爆炸,把窗口震得咯咯作响的时候,德国大使贝劳-许汪特踏进外交大臣的办公室,正从自己的衣袋里取出一张纸来。保罗-亨利·斯巴克阻止了他。

    "请你原谅,大使先生,让我先讲",斯巴克愤怒地说,"德**队刚刚进攻了我们的国家。德国对信守中立的比利时进行罪恶的侵略,这在25年之中,已经是第二次了。目前发生的事情,较之1914年的侵略,也许更加可恶。既没有向比利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也没有提出照会或任何抗议。比利时是通过进攻本身才知道德国已经违反了它自己承担义务的……历史将追究德国的责任。比利时已下定决心要保卫自己。"

    接着,这个为难的德国外交官开始宣读德国正式的最后通牒,但是斯巴克打断了他的话。"   把文件交给我,"他说,"我愿意免掉你这个痛苦的任务。"

    德国人对于这两个低地小国的中立曾作过无数次保证。

    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曾经在1839年得到欧洲五大强国"永久"保证,到1914年德国撕毁为止,这个条约被遵守了75年。魏玛共和国曾答应决不进攻比利时,希特勒上台以后也继续重申过这个政策,并且也给了荷兰同样的保证。1937年1月30日,这位纳粹总理在废除了洛迦诺条约以后公开宣称:"德国政府已经向比利时和荷兰进一步保证,它愿意承认和保证这两国领土的不可侵犯的中立。"

    比利时在1918年以后曾明智地放弃过中立。到了1936年,由于第三帝国的重新武装和它在19   36年春天重新占领来因兰,比利时感到恐慌,又要用中立来保护自己了。1937年4月24日,英法两国解除了它对洛迦诺条约承担的义务;同年10月13日,德国也庄严地正式肯定:"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破坏比利时的不可侵犯和领土完整,它在任何时候都将尊重比利时的领土","如果比利时受到进攻,就准备给予援助"。

    希特勒虽然在口头上一再声称要保证低地国家的中立,但他从来也没有打算履行自己的诺言。相反,他却要求德国三军尽快做好"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发动进攻的准备","目标在于尽量夺取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

    就这样,在挪威战役接近胜利结束,5月初天气转暖时,希特勒部署了人数众多的强大兵力,在西线待命进攻。单从数量上来看,双方势均力敌,德国136个师,法、英、比、荷142个师。守方工事坚固,南方有难以超越的马奇诺防线,中间有绵亘不断的比利时要塞,北方有荷兰的水上防线。即使在坦克数量方面,盟军也足与德军匹敌。但他们并没有像德军一样把坦克集中起来。同时由于比利时和荷兰拘泥于恪守中立,他们没有举行联合参谋会议,以致守方不能充分协调自己的计划和力量。德国的有利条件则是,有一个统一的指挥部,操有进攻的主动权,对侵略行动没有道德上的顾忌。他们还有在波兰作战的经验,   德军在那里的战斗中已经尝试过自己的新战术和武器。他们知道俯冲轰炸机和大量使用坦克的价值。同时他们还知道,正如希特勒一直不断指出的,法国人虽然会保卫自己的国土,但对未来的发展却毫无信心,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全军。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希特勒决定在5月10日发动进攻。那天深夜21时,他发出代号"但泽"的命令。5月10日,天刚破晓,希特勒就由凯特尔、约德尔和最高统帅部其他人员陪同,到达了缪恩施特莱菲尔附近、他称之为"鹰巢"的大本营。德军在西面25英里之外的地方,正在越过比利时边界长驱直入。在从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175英里战线上,纳粹的部队已突破了三个中立小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边境,粗暴地违反了德国人曾经庄严地一再作出的保证。

    就荷兰方面说,这只是一场五天的战争。至于比利时、法国以及英国远征军,也在这短促的时间里决定了命运。就德国方面说,在战略和战术的执行上,一切都是按计划行事的,甚至执行得比预定的还要顺利。他们的成就超过了希特勒最高的希望。他的将领们都给自己的胜利的闪电速度弄乱了章法。就盟军的领袖们来说,他们被一点也没有料到的事态发展弄得不知所措,在一片慌乱之中感到事态不可理解。

    在战斗的第一天,5月10日,刚刚接任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本人也被弄得目瞪口呆。他在5月15日早晨7点半钟被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从巴黎打来的电话叫醒了。雷诺用激动的声音告诉他,"我们打败了!我们打败了!"丘吉尔不相信,伟大的法兰西军队一周之内就被打败了?这是不可能的。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简直弄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这种战术,在上次大战以来会引起这样剧烈的改革。"

    盟**队所以陷于如此狼狈之境地,主要是过于麻痹,思想上缺乏战备观念,在希特勒磨刀霍   霍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时,英国和法国却在睡大觉。它们的参谋总部不相信布鲁塞尔和海牙传来的警报。伦敦方面当时正忙于应付持续了三天的内阁危机,这个危机到5月10日晚才由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而得到解决。英法两国的总部,一直等到德国轰炸机在头上的咆哮声和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刺耳尖叫声冲破黎明前的宁静的时候,才得知德国的进攻。过了一会儿,天大亮了,又从荷兰和比利时政府那里收到拼命求救的呼吁,后者曾把盟国疏远了8个月之久,而没有同它们采取一致步调,进行共同的防御措施。

    法国是在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极差的情况下仓猝应战的。虽然1940年3月23日,保罗·雷诺组织了新政府,出任总理,但达拉第仍担任国防部长和陆军部长。据当时因公在政府里住了几天的戴高乐上校回忆:"那几天使我充分看到政府窳败到什么程度,在政党、报纸、行政机构和工会组织内,都有有势力的团体,公开赞成停止战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