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入侵低地国家

    第二十四章 入侵低地国家 (第2/3页)

意见。"所以法国的备战工作做得很差。法国是航空事业的鼻祖,那时汽车产量每年超过30万辆,可是到战争发生时,飞机和坦克都不充裕,其他军事器材也很缺乏。法国统治阶级认为静坐观望政策卓有成效,不会和德国真正打到底。

    法**需处对工业动员漫不经心。许多军火工厂大战爆发后仍然不开夜工。制造飞机大炮的熟练工人,被派到地方军营作扫院子或削马铃薯皮一类的事情。如雷诺工厂,平时雇佣三万多工人,到大战爆发时却减少到不足8000人。法军总参谋部迷信他们所谓"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为建造这条防线花了2000亿法郎,占法国1919年到1939年全部国防费用4000亿法郎的一半。他们自以为进了保险箱。大战爆发后,几十万法军按兵不动,整天吃喝玩乐,高枕无忧,听凭希特勒德国把自己的盟国波兰消灭,然后掉过头来,集中力量对付西欧。

    英国张伯伦政府,长期姑息养奸,帮助希特勒德国实现军备计划,制造潜艇,发展海军,对于大战同样缺乏充分准备。陆军少得可怜,装甲师刚刚开始筹建。上次世界大战,英国派到欧洲大陆上作战的部队达85个师,可是1940年,它派到大陆来支援的只有10个师。皇家空军拥有1800多架飞机,但绝大部分要用于本土防御,无法派往欧洲大陆。

    西欧国家的军事劣势,还因战略计划失算而显得更为严重。英法认为,德国还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取道比利时发动进攻,因此把主力都部署在色当以西到海峡的法、比边境上。这条防线从西北到东南,依次是法国第七集团军,比军、英国远征军,法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其余的法国部队则部署在面对瑞士、来因河和马奇诺防线的背后。他们根本不认为德国的庞大的坦克部队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法、比边境的阿登山区突破,因为那里森林密布,道路难行,因此在阿登山区以南的色当一线防守极差。但这正是希特勒拟用重兵突破的地方。

    希特勒进攻荷、比、卢,既是他称霸欧洲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进攻英法的序幕。它宣告了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彻底破产。早在5月7、8、9三日,英国下院就对英军在挪威的败局展开了辩论,不仅反对派批评张伯伦政府,保守党人也对他进行抨击。5月10日,希特勒进攻西线的消息传到伦敦,这不啻火上加油,英国舆论大哗,张伯伦政府受到猛烈冲击,立即垮台。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保守党人、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组成了保守党、工党、自由党等的联合政府。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表明他对英国的忠诚和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的决心。他说:"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可见,丘吉尔决心改变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用全部力量对法西斯暴政进行战争,并且充满着胜利的信心。然而,丘吉尔政府是在英国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上台执政的,它所面临的局势确实是严峻的。

    由于英法政府长期奉行反动的绥靖政策,由于西欧盟军缺乏周密的协作和严格的训练,再加上   他们战略上的保守、陈腐,因此在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就溃败了。不仅英法空军在开始几小时就遭到严重的损失,而且陆军也处于非常狼狈的境地。从那时起,离心力量很快就表现出来了。比利时国王急于考虑投降,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忙着准备登船撤退,而法国魏刚将军则想谈判停战。荷兰军队,仅仅到第五天就乖乖地投降了。

    其实,希特勒征服荷兰只用了一个师的兵力。这次战役主要是由伞兵和空运部队降落到广大的洪水防线后面而取得成功的。德国人的第一个目标是以一支强大的部队从天而降,在海牙附近的机场着陆,立即占领首都,俘虏女王和政府人员,跟一个月前进攻挪威的计划一样。但是,在海牙,正如在奥斯陆一样,这个计划失败了,虽然原因有所不同。荷兰的步兵从初期的惊惶和混乱中清醒过来,到5月10日晚上,在炮兵的配合下,终于能够把德国两团之众的军队驱逐到海牙周围的三个机场上。这样就暂时挽救了首都和政府,但却使后备部队被牵制住,不能调到其他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德国计划的关键,在于用空运部队,夺取鹿特丹正南尼维·马斯河上和东南方马斯(缪斯)河在   多德莱希特和莫尔狄克两处出海口上的几座桥梁。从大约100英里之外的德国边境向前推进的格奥尔格·冯·库希勒将军的第十八军团,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桥梁攻入设防的"荷兰要塞"   。"荷兰要塞"包括海牙、阿姆斯特丹、乌德勒支、鹿特丹和莱伊登在内,设有重重水道防线,如不通过这些重要桥梁,是不可能轻易迅速地夺取这个"要塞"的。

    5月10日清晨,空运部队包括从旧式水上飞机降落在鹿特丹河上的一个连在内,在那些冷不及防的荷兰守军还来不及炸毁以前,就夺下了这些桥梁。但是,坦克通不过鹿特丹的那些桥梁。原来荷兰人这时已经封锁了桥梁的北端。5月14日清晨,荷兰人的情况非常危急,但还没有绝望。"荷兰要塞"还没有被突破。这时希特勒一方面命令比利时前线的第六军团调来一些部队,加速夺取"荷兰要塞",另一方面命令空军猛炸鹿特丹。在纳粹空军匪徒狂轰滥炸、居民死伤惨重的情况下,鹿特丹投降了,接着就是荷兰武装部队的投降。威廉敏娜女王和政府成员,乘坐两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5月14日黄昏时分,荷兰武装总司令H·G·温克尔曼将军,命令他的部队放下武器;次日上午11时,他签署了正式投降书。只五天的工夫,就一切都结束了。

    荷兰既已投降,比利时和法国以及英国远征军的命运也就决定了。5月14日,离发动进攻虽然还只有5天,但却是决定命运的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德军夺取了迪囊到色当之间的河岸峻峭、林木繁茂的缪斯河对岸的四个桥头堡,并且进占了色当。这是1870年拿破仑三世向毛奇赫尔穆斯·卡尔·毛奇(1800-1891),德**事家。1857年起任普鲁   士参谋总长。主持改革军制,扩充军备,并策化和指挥丹麦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1871-1888年任德军参谋总长。后任德国国防委员会主席。著有军事著作多种,其军事思想在德**人中有很大影响。投降的场所,也是结束法兰西   第三帝国的地方。这样,盟军防线的中央部分和英法两军的精锐迅速转移到比利时去的重要枢纽地点,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次日,大规模的攻击开始了。一支在数量、集中程度、机动性和打击力量等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