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在法兰西战场

    第二十五章 在法兰西战场 (第2/3页)

一个优势的敌人打下去了。魏刚认为,法兰西帝国"   只是一个玩笑而已","完啦!"至于贝当,他"准备用他的名字和威望来为法国换取一个'和平条约'。"

    当1940年6月4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起立发言的时候,这些惨淡的事实,使他的心头十分沉重。当时,从敦刻尔克开回来的最后一批运输舰正在把人员卸下来。正如同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那样,这时他已下定决心不仅向本国人民,而且也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决定继续战斗是有重要理由的。"正是在这个时刻,他发表了著名的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演说:

    欧洲大片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虽然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政体所有凶恶的统治工具的魔掌之中,但是我们决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么大,我们都将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中战斗。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者它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服,或者挨冻受饿--我一点也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那个由英国舰队所武装和保卫的海外帝国,也将战斗下去,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机挺身而出,用它的全部力量把旧世界援救和解放出来为止。

    英国继续战斗的决心,似乎并没有使希特勒感到不安。他确信,在他把法国干掉以后,英国就会改变主意的,而他现在就要干掉法国了。6月5日,在敦刻尔克陷落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松姆河上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随即以压倒的力量从阿布维尔到莱茵河上游这整个400英里宽的横贯法国的战线上采取攻势。法国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他们只能用65个师去抵抗包括十个装甲师在内的德军143个师的兵力,因为最优秀的部队和大部分装甲部队   都在比利时消耗掉了。力量薄弱的法国空军也所剩无几。英国能够派出来的只有驻在萨尔的一个步兵师,另外还有一个装甲师的部分人员。英国皇家空军除非把不列颠群岛置于不顾,否则它能为这场战斗提供的飞机极为有限。再说,目前在贝当和魏刚的控制下,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浸透了失败主义情绪。虽然如此,有些法国部队还是极为勇敢和顽强地战斗着,在一些地方甚至暂时阻止了希特勒的装甲部队,并且坚决不向德国空军的不断轰炸屈服。

    但这是众寡悬殊的战斗。希特勒在消灭了英法的主力之后,德军像潮水一般地涌向法国。6月10日,法国政府匆忙地撤离巴黎。6月14日,这个未设防的伟大城市,法兰西的光荣,被冯·库希勒将军的第十八军团占领了。巴黎铁塔上立即高悬起字旗。6月16日,雷诺总理辞职,他的政府已经逃到波尔多,贝当接任总理。贝当在任职的第二天,就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要求停战。希特勒于同一天答复说,他首先要和他的盟友墨索里尼商量。墨索里尼这个趾高气扬的斗士,在弄清楚法**队已经受到绝望的打击以后,就像鹰犬一样,在6月10日投入战争,企图分得战利品。

    然而,意大利的战斗简直算不了什么。到6月18日,当希特勒召唤他的小伙伴到慕尼黑来讨论   与法国停战问题的时候,意大利的大约32个师已进行了一周的"战斗"。但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前线和南方的海岸一带,丝毫没有迫使力量单薄的6师法**队后退一步,虽然守方此时正遭到沿罗尼河流域扫荡的德军从背后攻击的威胁。齐亚诺在6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   墨索里尼已十分丢脸,因为我们的部队还没有前进一步。甚至到今天他们也没有向前推进,   还停在进行抵抗的法国第一道防御工事的阵地前。"

    当他们在慕尼黑元首府与希特勒进行会谈的时候,希特勒的"最后决定"使意大利人感到特别惊讶。这个独裁者认定,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法国舰队落到英国的手里。他还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或伦敦去继续战斗。由于这个理由,停战条件一定要温和一点,要能保持"一个在法国本土行使职权的政府",并且使"法国舰队中立化"。他断然拒绝了墨索里尼关于由意大利占领包括土伦和马赛在内的罗尼河流域并使科西嘉、突尼斯和吉布提解除武装的要求。

    墨索里尼甚至没有能使希特勒同意他参加与法国进行的停战谈判。"元首"并不想在一个历史上富有盛名的地点,与这个迟到的伙伴分享他的胜利。但他答应墨索里尼,在法国和意大利也签订一个停战条约以前,他和法国之间的停战条约将不生效。就这样,墨索里尼灰心丧气地离开了慕尼黑。

    希特勒和法国的停战谈判,是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上举行的。这个地方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希特勒将在这儿报仇雪耻,因为这个地方本身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甜美滋味。1918年,法国福煦元帅就是在这里博物馆保存的一节旧卧车上同德国签订的停战条约。如今,工兵遵照希特勒的命令,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这就是1918年11月11日上午5时德国使节遵照福煦的命令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确实地点。

    6月21日下午3时15分,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来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各种各样的制服。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戈林,手里还拿着他的陆军元帅节杖。他们在离空地大约200码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剑。那是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的一把大剑,插在一只有气无力的鹰身上,这鹰代表霍亨佐仑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向纪念碑投了一瞥,继续大踏步地走去。

    他走到这块小小林间空地以后,空地中央升起了他的最高统帅旗。他的注意力给离地约三英尺高的一大块花岗石吸引住了。希特勒后面跟着一些人,慢步走上前去,读着石头上刻着的大字碑文: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希特勒读着,戈林也读着。他们站在6月的阳光下,在一片沉静中读完了它。周围的人都在注意希特勒面部的表情。他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仇恨、报复和胜利。

    然后,希特勒及其随行人员走进停战谈判的车厢,他坐在1918年福煦坐过的那把椅子上。五分钟以后,法国代表团来了。这个代表团以色当的第二军团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为首,成员有一个海军将领、   一个空军将领和一个文职官员利昂·诺尔。利昂·诺尔曾任驻波兰大使   ,他现在正亲身经历着德军造成的第二次崩溃。他们看起来都精神颓丧,但还保持着一种悲惨的尊严。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会把他们带到法国人引为骄傲的这个圣地来受这种屈辱。他们的这种震惊,无疑正是希特勒所期望的。

    在凯特尔将军对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的序文以后,希特勒和他的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