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变退为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十一章 变退为进 (第1/3页)

    进退聚分军家术,只须大将巧安排。

    变退为进寇未料,敌至空见点将台。

    且说1943 年1 月,敌军对游击队发起了新的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有德军第七党卫军师团、第七一四师团以及意军第五兵团等。进攻的目标是多为山林地形的波斯尼亚西部解放区。

    敌军从四面八方向解放区合围,妄图消灭游击队主力。

    这时,游击队的军事力量又有了新的发展,无产阶级旅发展成为师。

    1 月27 日,铁托的最高司令部已经撤至德瓦尔。一到德瓦尔,铁托便召开了指挥员会议。会议决定,面对敌人来势凶猛的进攻,最高司令部要避敌锋芒,回师东波斯尼亚,实现在南斯拉夫中心地域开辟、发展的战略。

    铁托特别向科斯塔·纳吉布置任务:率部固守阵地,牵制敌军,保证回师的作战部队攻势的进行,同时,争取时间,保证老百姓和伤员的撤出。尔后率部与敌周旋。

    最高司令部直接指挥无产阶级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东进。各师得到明确指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避免阵地战。

    具体作战方案是:突破敌人包围,趁敌在运动之中,即刻解放完全被敌人占领的赫格戈维纳和门的内哥罗,把敌人的进攻转变为游击队的进攻。

    形势是严峻的。1 月31 日,铁托又一次向莫斯科发电,要求得到物资援助。但得到的答复更加令人失望。莫斯科回答说,“因无法克服的困难”,援助不能进行。看来,铁托只好靠自己了。

    与以往一样,部队的突围与转移并不是困难的,困难的是伤员的撤退与转移。

    这一次,对伤员的撤退进行了细致的组织。所有的伤员都编人“营”内,按伤势的轻重编成了“步行营”、“骑马营”和“担架营”,所有的伤员也都领到了武器。

    这一次撤退又多了个“难民”问题:解放区的老百姓谁也不愿留下来等候敌人的屠杀。

    山路上已是白雪皑皑。祖父、祖母带着自己的孙儿、孙女,赶着牛,疲惫不堪地行进着。这支“队伍”多时达到了10 万人以上。

    所有的路口差不多都被难民堵塞了。军队的行动受到了阻碍。

    粮食是最大的问题。御寒的问题也很突出。

    在冰天雪地里,大多数人即睡在路边。每天清早,总有一些老人和孩子不能随队行动,甚至抛尸路旁。

    难民们还得对付德国人的飞机。长长的行列成为轻磅炸弹和机枪扫射的目标。

    伤员的队伍也有4000 人之众。他们在山地60 英里长的地段上移动着。

    弗拉吉米尔·德迪那尔被指定协助伤员的撤退工作,他目睹了伤员和难民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幸。在回忆录中,他写道:

    那些日子里的恐怖使我永远难忘。我的记忆里充满了这些事件。例如,我记得,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3 个小孩,站在路旁的一棵松树下。她无力前进了。黑夜已经来临,山上一片荒凉。如果她留下来,她同她的孩子都会被冻死。她背着两个孩子,领着第三个孩子,再也走不动了。她已经决定抛弃一个孩子来拯救另外两个孩子。她恳求其他的难民帮助她,但是没有人注意她。所有的人都饿得发慌,精疲力竭了。许多人变得麻木不仁了。

    母亲在同她最小的男孩道别时,请求援助。他是个黑头发、大眼睛的孩子。

    “我的彼得,你妈妈不能不丢下你了。”两个中年的农民疲乏不堪地走过来了。他们仅对这个场面木然地望了一眼。我求他们帮助带一个孩子,他们冷淡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确实是一场冷酷的战争。难民落在敌人手里是凶多吉少的。达尔马提亚的分遣队,在一个洞穴中发现,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儿在尸体上爬着。不晓得她是如何活下来的。游击队把孩子带走了。有一名护士收养了她。她没有姓名。当晚,广播里说苏联红军从德国人手中解放了弗兹雅马,于是有人便为孩子取名为弗兹雅马。

    这一消息传开后,难民更不想留下了。

    这使难民的队伍变得越来越长。

    随之而来的是路途上的艰难因苦。

    这期间,游击队按预定方向突围成功,沿路解放了利夫诺、依莫茨基,并指向奈雷特瓦盆地。

    在夺取普罗卓时,迫使意大利一个团投降,并击溃了意大利门奇师。

    战斗中,游击队缴获了15 辆坦克、多门大炮、大量粮食和药品。

    铁托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是:等待伤员到齐,便把奈雷特瓦河上所有桥梁破坏掉,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使他们断定游击队不准备渡河。然后,游击队派主力部队到北部去阻止德国入前进,而最高司令部率领若干师突破奈雷瓦特河,向赫格戈维纳方向转移。

    阻击德国人的命令很快付诸行动。游击队动用了从意大利军队缴获的15辆坦克和所有的大炮。德军对游击队的突然反击感到意外,对游击队强烈的攻势则更觉吃惊。他们无可奈何,被迫后撤了十几英里。这为游击队与最高司令部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反击中,游击队抓获了大批俘虏。俘虏中包括一名德军上校。这名上校问游击队方面:

    “你们从哪几弄来那么多大炮?”“我们是从你们的盟军意大利人手里得到的。”上校听罢摆了摆手,叹道:“喔,可爱的意大利人!”在德军被迫后撤之际,达尔马提亚第二旅,按照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对奈雷特瓦河施行突破。河对岸的附近山区,驻有米哈伊洛维奇的15000 名“切特尼克”。他们已与敌人狼狈为好,按意大利人的命令,阻拦游击队的突围。

    不过,他们并没有料到游击队会在这里突破,而料定游击队会向北方突进。

    对游击队的出现,他们甚感意外。

    一小队达尔马提亚的游击队突击手,嘴里衔着没有引线的炸弹,爬过一座遭到破坏但仍竖立在河上的铁路桥梁。过桥后,他们向守卫在桥头堡垒里的“切特尼克”投了两颗炸弹,接着,他们冲进堡垒,将里面的“切特尼克”全部消灭,遂建立了自己的桥头堡。这一过程,前后只用了3 分钟。

    工兵已经在桥的这一侧待命。一俟桥头堡建立起来,他们便立即在铁路桥的铁架子上铺上了木板。天亮时,游击队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对岸的山顶,居高临下,打击溃败的“切特尼克”。

    随后,一队队伤兵过了河。长长的伤兵队伍过河共用了7 天的时间。

    德**队被铁托的神机妙算调往北部,无法赶过来对游击队进行阻拦。

    于是,只好借助于飞机。德国和意大利的飞机不间断地轮番对桥梁和渡河的伤员进行轰炸。但它们没能炸毁这座桥梁,也未能阻止游击队伤员的渡河。

    德军东南战线司令官亚历山大·冯·李尔对当时的战役形势曾有如下记载:

    游击队员企图渡过奈雷特瓦河,并准备把他们的全部人马撤至门的内哥罗北部。他们突破了意大利人和“切特尼克”的防线。没有抓到俘虏,也没缴获战利品。从我们这方面的伤亡来看,他们一定遭到巨大损失,可是没有发现游击队的伤员,甚至连尸体都没有找到。

    突破奈雷特瓦河之后,游击队的各个师,按照最高司令部的命令,迅速向赫格戈维纳和门的内哥罗推进。

    在撤退中,伤员受到很大损失,沿路村庄大部分被烧光,游击队的伤员无处安身。医疗设备奇缺。粮食不够吃,不巧的是,斑疹伤寒病又流行起来。

    撤退中,游击队的两个旅在波斯尼亚西部的格尔梅奇山中与德军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正是严冬,山里的积雪达6 英尺厚。在周旋之中,游击队和德军都迷了路。白雪皑皑的深山老林,使人难辨东西南北。有一次游击队第五旅连续行军72 小时,而且没有东西可吃。由于疲乏、饥饿过度,缺乏睡眠,大批战士得了幻觉症。有时,一个战士突然指着前方的一棵树喊起来:“那里有烟囱,让我们到那间温暖的房子里去休息一会儿吧!”于是,整个一队人会一起朝那棵树奔了去。有时,一个游击队员会在一丛白雪覆盖的矮树前停下来,高兴地喊:“这里是野战厨房,让我们来吃点热乎饭吧!”说完,他真的拿出调羹,等着吃饭。德国人也得了幻觉症。

    最后,游击队终于走出了山林,到达了平原。

    对付敌人的第四次进攻,大大提高了游击队的声望。它不仅鼓舞了游击队的战士和南斯拉夫人民,而且“惊动了”盟国。

    英国人明白,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并不像他们原来认为的那样有力量,而对游击队却不能再“等闲视之”。

    英国政府决定向游击队的解放区派一名观察员。

    一天夜里,一架“解放式”飞机在利卡解放区上空盘旋一阵之后,用降落伞投下4 名穿着英军制服的军官。

    他们降落在一片森林之中。天亮后,他们到达附近一个村庄,在此,碰到游击队的一名哨兵。哨兵把他们带到了克罗地亚游击队指挥部。这样,这4 名英国人乘坐游击队的摩托车,走了40 英里。到达指挥部之后,他们做了自我介绍。

    为首的一名英军军官说,他叫威廉·琼斯,少校,加拿大人。他说,他被指派为英军驻游击队的观察员。

    很快,琼斯到达的消息传到了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部即从琼斯那里获悉,英国将派一个特别军事代表团到解放区来。

    这时,有12 个德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师团将最高指挥部所在的杜米托尔山区团团围住。

    此次敌军作战的特点,不再是停留在交通线上,而是远离交通线,进入解放区纵深。参加作战的官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