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旅记者

    第三章 军旅记者 (第2/3页)

“从11 月到第二年5   月我每天阅读4 小时或5   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由于丘吉尔刻苦努力,专心致志,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这些书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加之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干,所以后来他不仅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著作家。

    丘吉尔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潜心研究麦考利、吉本等人的著作,完全接受了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吉本那种富丽堂皇、华而不实、崇尚辞藻的风格对丘吉尔的文风影响很深。在此期间,丘吉尔还比较系统地研读了英国的现代政治史。

    丘吉尔急于成名,唯恐天下不乱。他认为时势造英雄,因此渴求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事业。不久机会就来了。印度东北边境马拉坎德山口附近的一个帕坦人部落起来造反了。宾登·布莱德将军率领由三个旅组成的远征军前往该地镇压。丘吉尔获准以《拓荒者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远征,与此同时还与伦敦《每日电讯报》达成了供稿协议。不过,丘吉尔这次随军远征,比他的古巴之行更加艰难了。印度起义者拼死作战,使英国人遭受了严重损失。尤其是玛芒特谷之战,给丘吉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印度北部山区地形奇特,景色秀丽。这里的山谷峭壁在两旁高拔五六千英尺,英军在弯曲的山境中爬行。山下,白浪滔滔的大河,在铜色的天空下奔流。这里的人们把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繁衍的家乡,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1863 年,英国殖民军远征本纳,当地人民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使英军的尸骨堆满了当地的山川和河流。如今,征讨马拉坎德山口更是面临着一场艰险的战斗。

    这里的每个山民都是一个武士,每一所房子都是一座战斗堡垒,每个村头、院落都筑起了墙垛、炮塔、枪孔和了望塔,在山谷之间建起了吊桥。为了保卫家乡,每个村庄都购置了大量的武器,不仅有大刀、长矛,而且还有洋枪、土炮。他们神出鬼没,机动灵活,不仅围歼小股英军,而且对大股“清剿”部队也进行骚扰和偷营劫寨,对英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天,当丘吉尔跟随的这支大股部队刚在玛芒特谷扎营,当夜就遭到山区起义军的袭击。这次交火当场打死英国官兵40 余人,并劫持了他们的大批马匹和军事物资。英军决心报复,对山区人民大肆烧杀抢掠,破坏水源;于是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英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枪击。在这次“清剿”中,英军及其印度傀儡军共死伤数百人。作为随军记者的丘吉尔也险遭丧命。他在早期的回忆录中写道,当起义军呼喊着向他们杀来时,英军惊恐万状,丘吉尔一伙撒腿就跑;当他回头看时,后边的呐喊声、呼号声、咒骂声连成一片。“只见后边的五六个人已经倒下了,两个已死,三人受伤。一人胸部被射穿,鲜血如泉涌,另一个腹部受伤,手抓脚踢,还有一位军官右眼被射出,满脸是鲜血。惨呀,这是多么惊险的一幕啊!”只是在英国援军赶到时,丘吉尔才脱离险境,最后经过60 多个小时的跋涉才爬上火车,狼狈逃回班加罗尔。

    这次丘吉尔以“一个年轻军官”署名的报道,寄给《每日电讯报》和《先驱论坛报》之后,受到报社和读者的广泛注意。这进一步刺激了丘吉尔的写作欲,他利用战时搜集到的材料开始写书。过去每日中午常用于午睡或玩牌的三四个小时,就都用于勤奋写作了。这个初出茅庐的作者写得很快,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全稿在圣诞节后不久就寄给他住在伦敦的母亲,并为他找到了巨人出版社,1898 年3   月,丘吉尔的第一部著作《1897 年马拉坎德野战军的故事——边境之战插曲》问世了,全书约300   页。经过作者修订后于1899 年出了第二版。这对于一个学历非常浅、年仅23 岁的尉级军官来说,自是一大成就。这本书使丘吉尔得以跻身于新闻界并有了名气。

    正如丘吉尔在他的《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写的那样,他在第一部书问世后养成了“写作习惯”。他在班加罗尔利用冬季时间从事第二部书的写作。他决定创作小说,当那些与他共事的军官们沉湎于娱乐休息的时候,他却一直埋头写作。不到两个月,他就写完了一部小说。在小说《萨伏罗拉》里,丘吉尔把社会主义者和**者,描绘成人类“最丑恶”的代表。这说明,早在青年时期丘吉尔就对社会主义和**怀有憎恶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一直到他漫长一生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消失。

    《萨伏罗拉》的问世,引起了政治界和文化界的注视。人们一致认为《萨伏罗拉》既是一部传记体著作,也是作者的政治宣言。在描写劳拉尼亚国的时候,丘吉尔无疑写出了他那个时代英国政治生活的很多特点。在小说的主人公——劳拉尼亚国人民领袖萨伏罗拉身上,作者描写了自身的许多特点。

    萨伏罗拉的办公室正是丘吉尔本人未来的办公室。办公室陈列的书籍中最显眼的是丘吉尔喜爱的吉本和麦考利的著作。这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书中,丘吉尔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的政治志向。“他不喜欢也不能忍受安逸、舒适的生活。他的天性是狂暴的,强悍的,勇猛的。充满抱负、动荡不安的生活才是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生活。他应该一往无前。”萨伏罗拉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虚荣心舍弃了生活的欢乐,准备踏着最艰难的道路勇往直前,正是这种虚荣心成了丘吉尔一生的推动力。

    丘吉尔写作这部小说后,决定参加苏丹战争。英国为征服苏丹做了多年准备。19 世纪70 年代初期,英国侵占埃及之后,又攫取了苏丹。但是1881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领导的起义。马赫迪宣称自己是安拉在人间的使者,是救世主。他领导了苏丹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斗争。这次斗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苏丹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885 年几乎把全部外**队赶出了自己的国家。作恶多端的英国驻苏丹总督戈登将军也被苏丹人民击毙了。人们欢庆,拍手称快。

    殖民主义分子戈登,1833 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皇家军官家庭,1852 年入皇家工兵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860 年他被派到中国,参与了进攻北京和抢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活动,后任“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