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尼黑的悲剧

    第十三章 慕尼黑的悲剧 (第2/3页)

脑会谈,希特勒除了吹嘘他的“丰功伟绩”外。就是对张伯伦进行敲诈恫吓。他说:“我现在下定决心,不论用什么方法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捷克斯洛代克境内的300   万日耳曼人必须重返德国。”他警告张伯伦,不要对他的决心产生任何怀疑,他决心不容忍一个小小的二等国家,把有1000 年历史的强大的德国看作仿佛是次一等的国家。希特勒说,他今年49 岁,如果德国为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卷人一场世界大战的话,他希望他能以壮盛之年领导德国度过危难,他为此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

    世界上其他各国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决不会后退一步。

    接着,希特勒提出了他的建议:“英国是否愿意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还是按民族自决的原则作出割让?”这一建议并没有使张伯伦感到震惊。他回答说,在他同阁员和法国人商量以前还不能把话说死。不过,就他个人来说,他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他希望回到英国向政府报告他的个人态度,并且取得政府的批准。

    9   月17 日,星期六,张伯伦返回伦敦,立即召集内阁会议。那时伦西曼勋爵已经回来,而他的报告当然也引起了英国政界人士的注意。这些日子这位特使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执行这项使命又使他精神极度紧张,人也消瘦了。他建议采取“一项直截了当的行动的政策”,即“把以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地区移交给德国”。首相和伦西曼都深信,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劝住希特勒不下令侵犯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在他和希特勒会谈时强烈地感到希特勒“充满斗志”。他的内阁也认为法国是毫无斗志的,因此根本谈下到抗拒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代克提出的要求。

    在英国内阁会议上,张伯伦还特意介绍了他对希特勒的印象:“我想,尽管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但我所得到的印象却是:这个人在作了保证之后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同法国政府取得一致后退的步骤。9   月18 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博内应邀来到伦敦。张伯伦已经决定在原则上接受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所提出的要求。剩下来的事情只是拟出建议,由英法两国驻布拉格代表向捷政府提出。法国内阁送来了一份确实想得比较周到的草案。他们不赞成公民投票,因为他们看到,这样一来,斯洛伐克和露西尼亚地区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赞成直截了当地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不过他们又说,英国政府应该和法国,加上苏联(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与之磋商过),共同保证这个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

    英国和法国政府将他们的决定以最后通牒的方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要贝奈斯总统尽快答复,以便“首相必须最迟在星期三同希特勒先生再举行会谈”。20 年来,贝奈斯总统始终是法国的忠实盟友,而且几乎是法国的附庸,在国际联盟和其他场合都支持法国的政策和利益。如果世上还有所谓神圣庄严的义务的话,那么现在的法、捷关系就是了。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一旦战争爆发,捷克斯洛代克遭到入侵,法国一定会前来帮助,而英国也会立即同法国采取一致行动。而如今,捷克斯洛伐克却被他的英国和法国盟友出卖了。9   月20 日深夜,到21 日凌晨2   时,英法两国驻布拉格公使往访贝奈斯总统,告诉他已经没有希望根据1925 年德捷条约进行仲裁,并极力敦促他“在法国和英国不能承担责任的形势还没有出现以前”,要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不仅引起了英国朝野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关注。9   月21 日,丘吉尔在向新闻界发表的声明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他要求英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在9   月21 日的国际联盟大会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奉命提出正式警告:

    “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内政正在受到其邻国的干涉,而且受到公开的咆哮的攻击恐吓,说什么要以武力相加。欧洲最古老、最文明、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压迫之后才获得独立;在今天,或者在明天,也许就要决定拿起武器为保卫独立而进行战斗了……“对于奥地利被消灭这一重大事件,国际联盟竟然毫不在乎地放过去了。苏联政府深知这个事件对于欧洲尤其是对于捷克斯洛代克的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在德国侵占奥地利之后,就立即正式向欧洲各大国提出建议,应对这个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立即进行集体磋商,以便采取集体的预防措施。遗憾的是,我们的建议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建议如果实行,可能我们不至于受到现在全世界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而感到的震惊……”李维诺夫外长在谈到苏联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态度时指出,如果法国恪守其条约义务,给予捷克斯洛代克以直接而有效的援助,那么“苏联将同法国一起,根据条约履行自己的义务,以苏联所能采取的方法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国防部准备立即参加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防部代表举行的会议,商讨采取适时的措施。”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关的大国所发表的公开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声明,竟然被奉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和达拉第粗暴地拒绝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事态的发展,好像世界上不存在苏联这个国家似的。为了这一点,使我们后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捷政府屈从于英法的联合建议,被迫辞职,另外成立了一个由赛洛维将军领导的无党派政府。赛洛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驻西伯利亚的捷克军团司令。9   月22 日,贝奈斯总统对全国广播,严肃地呼吁人民保持镇静。

    当贝奈斯准备广播时,张伯伦已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这次会谈是在莱因地区的一个城市戈德斯堡举行的。英国首相带着已由捷政府接受的英法建议的细节,作为同“元首”进行最后讨论的根据。这两个人在戈德斯堡的旅馆中会晤。这个旅馆是四年前希特勒为了肃清罗姆而匆匆离开的那一家旅馆。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他所说的“一种完全意外的形势”。

    首先,希特勒以挑战的口气向张伯伦问道:“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法国和捷政府已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是的,元首。”首相微笑着回答道。

    “我极其抱歉,”希特勒说,“由于过去几天内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苏台德区必须由德国武装占领。”张伯伦听了这话吓了一跳,他那猫头鹰似的脸因为又惊又气,胀得通红。

    张伯伦所惋惜、着急的只是,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来的和平大厦,就像纸牌搭成的一样垮了下来。他告诉希恃勒,他“既感到失望,又感到奇怪”。他应当有理由说,希特勒已经从他那里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张伯伦把他的全部政治生命作了孤注一掷,英国的正直人士指责他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向希特勒屈膝投降,而且在那天早上离开英国的时候,确实还有人嘘他。

    但是,英国首相的个人不幸,并没有打断希特勒的铁石心肠。他仍然要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队加以占领。这一问题至迟要在9   月28 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这样,张伯伦心里“充满了凶事临头的预感”,只好退回到莱因河彼岸去考虑他该怎么办。那天晚上,他在电话中同自己的阁僚以及法国政府的大员们商量之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解决的希望,大家只好同意伦敦和巴黎应当在第二天通知捷政府:它们不能再继续承担建议捷政府不要动员的责任。

    显然,德国的独裁者并不愿张伯伦就此脱钧而去,因此提出了一项让步。

    把捷克斯洛代克人撤退的期限推迟在10 月1   日。希特勒卖乖地说,“张伯伦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10 月1   日为撤离期限。”说着,他拿起笔来,在备忘录上把日期改了一下。希特勒再次保证,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他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9   月24 日下午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就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企图说服同僚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坚决反对他。令人惊讶的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提出了异议。张伯伦己控制不了他的内阁了。这时在丘吉尔等人的活动下,英国广泛开展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运动。他同样也不能说服法国政府,后者在9   月24 日拒绝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在同一天下令部分动员。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愤然拒绝纳粹的要求,而且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100   万人。

    面对这剑拔弩张的形势,张伯伦十分焦急。他要向德国独裁者作一次最后的呼吁,他急忙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希特勒,并且在9   月26 日下午,由他的心腹霍拉斯·威尔逊爵士乘专机赶送到柏林。张伯伦在信中极力讨好希特勒,他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人已经情愿把希特勒所要的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应立即各派代表举行会议,达成协议来解决移交这块领土的办法。希特勒的答复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先接受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且同意德国在10 月1   日占领苏台德区,他才肯同他们谈判细节。希特勒说,他一定要在44 小时内,即9 月28 日下午2   时以前,得到肯定的答复。

    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