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作者前言 (第2/3页)

窘困,以至流落他乡,衣食无着。不甘寂寞的戈林加入纳粹党之后,以其出众的才干,很快便得到希特勒的赏识和重用,成为纳粹党的重要成员。在纳粹党以夺取巴伐利亚政权为目的的著名的“啤酒馆政变”失败后,他一度流亡国外。

    1925 年戈林重返德国,被希特勒委以重任,在纳粹夺取德国全国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纳粹党夺取政权后,戈林青云直上,曾任纳粹德国国会议长、掌管德国经济的四年计划机构的总负责人及德国空军总司令等多项要职,希特勒还把纳粹德国最高的军衔——帝国元帅授予戈林,使他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又以遗嘱的形式确定戈林为他的接班人。

    作为希特勒最重要的助手、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策划或参与了纳粹党在整个30 年代所有的重大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林亲自指挥他所组建的德国空军协同地面部队作战,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可谓血债累累,恶贯满盈。正如杰克逊法官在纽伦堡军事法庭所概括的那样:“……他利用他的冲锋队夺取了政权。为了巩固政权,他又阴谋策划了纵火烧毁国会大厦事件。在于掉对手或制造丑闻方面,戈林是相当有办法的。他创建了盖世太保和集中营。他一手组建的纳粹德国空军,专门用以对付不设防的邻国。在迫害犹太人问题上,戈林出谋划策,非常积极。他不遗余力地将德国经济推入战争轨道,为战争服务。戈林是这场战争的策划者之一,是仅次于希特勒的人物,他集所有被告的罪恶活动于一身……”

    戈林被称为乱世枭雄,是因为在他身上能够找到一切战争狂人的共同特点。他阴险狡诈,寡廉鲜耻,权欲熏心,凶残暴戾,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背信弃义,这些仅从30 年代初期发生的国会纵火案和镇压罗姆冲锋队等事件就可得到证明。但是,他对希特勒一直忠心耿耿,几乎从没生过二心。

    即便是在他失宠之后,受到希特勒的冷落及宿敌新贵们的打击时仍然如此。

    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尽管在战争后期,希特勒已对他厌恶至极,却没有像对陆军将领那样随意处置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戈林的心态比较复杂,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投机”。一方面,他对发动世界大战疑虑重重,害怕战争毁掉德国,特别是毁掉他个人已经得到的一切;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他的退缩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