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再受重创

    第二十二章 再受重创 (第3/3页)

3 年时的疆界,我们就够高兴的了……。”施佩尔后来回忆道:“他给人一种疲乏不堪的感觉,……我的印象是,尽管他同希特勒谈话时极力保持一种沉着镇静的姿态,但他还是看到了失败越来越近。”

    圣诞节来临之前,戈林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卡琳庄园。圣诞节和元旦,他都是同妻女单独度过的,而没有邀请任何客人,这是近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在他的领地上,戈林乐不思蜀,身心俱为儿女情长所占据。清晨,他亲自驾车把他的小女儿埃达送到芭蕾舞学校学习,傍晚又去把她接回。晚上,他和埃米围坐在壁炉前闲谈。有时,他开车到附近打猎,或者听听音乐。在那几天里,他取消了好几次重要的会见,只管沉浸在天伦之乐当中,好像从此就要隐居山林一样。一天晚上,戈林对埃米说:“如有可能的话,我愿意永远这佯生活,在你和埃达身边,我充满幸福和安适的感觉。”埃米听戈林这样说,知道他一定又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便柔声安慰他。

    好景不长,元旦刚过,大概是1 月4 日,米尔希就带着他的技术主任沃尔夫冈·福瓦尔德上校找上门来了,戈林当然不能把他拒之门外。米尔希带来一份关于盟国飞机产量的绝密文件,这份文件详细地报告了1942 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及其他国家的飞机生产情况。戈林当看到文件中赫然写着盟国的飞机产量高达2300 多架。而德国居然不到600 架时,气得把文件扔到了他的写字台上,厉声反问:“你难道也糊涂了吗,你真的相信这份文件上的数字是真的?我真不明白,这些莫名其妙的情报我们的情报机关是从哪里弄来的。”米尔希本来想同戈林商量一下提高德国飞机产量的对策,见他这样,只好急忙告辞。

    第二天,戈林接到希特勒的电话,希特勒让他马上回大本营开会。戈林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他的专列,临行前他对埃米说,他很快就会回来。1 月7 日,戈林来到希特勒的大本营。他在大本营只呆了不到一天,参加完会议之后,便匆匆返回卡琳庄园。

    1943 年1 月16 日是戈林的50 岁生日,他早就有心好好庆祝一下,但现在却没有那样的兴致了。埃米执意要为戈林操办,他才不得不打起精神让工作人员做好庆祝的准备。在戈林回到卡琳庄园的第二天,希特勒的副官打来电话说,元首已经下令在全国34 咎范围内公开举办庆贺戈林的50 大寿的活动。戈林深感意外,他绝对没有想到在此危机四伏的时刻,希特勒还会想起他的生日,更没想到希特勒会命令举办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戈林想,元首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显示他并没有忘记他们患难与共的日子和他们非同寻常的友谊。依戈林平时的性格,元首如此抬举他,给他这么一个大出风头的机会,他不知会兴奋、炫耀、铺排到什么地步,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次接到电话后,他并没有感到有多么高兴,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

    在生日即将到来的几天里,戈林收到了大批礼物,其中有意大利大使代表意大利政府向他颁发的金质一级罗马雄鹰勋章,墨索里尼还以个人的名义送给他一把金柄佩剑。一些工业和商业巨头也纷纷送来价格昂贵的礼物,有的甚至直接将数额巨大的支票送到戈林手里。一时间,卡琳庄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埃米迎来送往,忙得不可开交。戈林却反应冷淡,仿佛已看透了这套虚情假意的把戏,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出来应酬。埃米劝戈林答谢一下前来祝贺的人,经百般劝说,戈林总算命令开放一个歌剧院(由于敌机轰炸,柏林所有的剧院都已关闭),请所有给他送礼的人和卡琳庄园的工作人员观看歌剧。

    戈林的预感真的灵验了,生日没到,烦心事却一件接一件地来了。1 月13 日,他接到希特勒办公室的一份文件,文件宣布,经元首批准成立了一个由鲍曼、拉墨斯、凯特尔组成的“三人委员会”,自委员会成立之日起,所有需元首签署的文件,都必须先经他们三个人审阅,目的是“避免文件因考虑不周而签发以及由此造成的文件内容互相矛盾的情况”。这个“三人委员会”显然是鲍曼、拉墨斯、凯特尔串通一气的产物,真正目的是在元首周围设置关卡,利用这道关卡削弱政敌的权势。戈林作为希特勒的接班人、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竟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排除在外,他能不感到气恼、沮丧吗?戈林尤其不愿正视的是,这件事说明他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很可怜了。

    1 月15 日,希特勒又签署了一项特别命令,授权米尔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利用空军和民航机队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空运,而无须经过戈林同意。

    戈林得知这项命令,心中一片茫然。他不明白希特勒为什么对他如此绝情,接连作出对他不利的决定。实际上,希特勒的决定是在近乎绝望的关头作出的,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士兵危在旦夕,而戈林的空运行动迟迟没有进展。尽管那顺内克遵照戈林的指示,全力提供各类运输机,但由于各运输机中队的指挥官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为飞机发动机保暖,而大部分机组人员又不懂标准的冷起动程序,致使大部分飞机处于瘫痪状态,这些情况戈林根本就不知道。

    米尔希在接到由他接管空运工作的命令的第一天,就让他的工作人员检查了运输工作的总体情况。当晚,米尔希接到报告,在前一阶段的空运中,空军大约损失了200 多架运输机,包括被当作运输机使用的几十架轰炸机。用于斯大林格勒的运输机尚有140 架容克52 运输机、140 架亨克尔111 运输机和20 架FW200 运输机,但由于各种原因,仅有15 架容克52、41 架亨克尔111 和1 架Fw200 尚能起飞。第二天,米尔希撤去几个玩忽职守的中队司令官,并亲自飞往斯大林格勒前线,让保卢斯连夜组织士兵修建多个临时机场,下令向斯大林格勒运送跑道照明设备,以保证空运可以昼夜进行。为补充运输机的不足,米尔希动用大批运输滑翔机,让工厂赶制空运箱,同时调集战斗机护航。在米尔希的指挥下,空运工作才算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然而,空运已经不能挽救第6 军团灭亡的命运。1 月10 日早晨,苏军的50000 门火炮狂轰德军阵地,自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在苏联红军的奋力打击下,第6 军团的阵地越缩越小,只剩下15 英里长,9 英里宽的一块地方。至1 月24 日,阵地又被分割成两块,最后一个临时飞机跑道也失去了。第6 军团弹尽粮绝,反击没有可能,逃生的希望微乎其微,他们已经陷入绝境。保卢斯去电请示:“继续抵抗下去已无意义,崩溃在所难免,部队请求允许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希特勒回电:“不许投降。

    第6 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你们的英勇对建立一条防线和拯救西方世界将是永志难忘的贡献。”

    在第6 军团走向崩溃的日子里,戈林一直呆在大本营,每天都让他的副官把斯大林格勒前线的战报及时送来。他开始真心为第6 军团官兵的命运而担忧,并为他前一个时期的消遥而愧疚,他企盼能够出现使第6 军团绝路逢生的奇迹。当然,戈林最为担心的还是第6 军团一旦被消灭,他作为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就负有不可推脱的罪责,到那时他该如何向国人交待,如何向元首交待。希特勒的爱将——装甲兵将军汉斯·胡伯被米尔希从包围圈里救出后,咬牙切齿地对希特勒说,“为什么不杀一两个空军将军!在斯大林格勒,现在找不到一个空军将军,他们早就飞回了德国。”米尔希把胡伯的话告诉了戈林,戈林冷冷一笑:“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不管是谁,一到斯大林格勒前线就糊涂了。”米尔希听出戈林话里有话,其实他要说的是第6 军团走到这一步的根源并不在于空运的失败,而在于令其死守的错误决策。

    戈林又对米尔希说:“你难道不清楚我们的空军已经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到今天,我们已经向斯大林格勒空运了8350 吨物资,平均每天116 吨。在空运中,我们已经损失了400 多架运输机和宝贵的轰炸机!这是我们整整一个军的装备!”米尔希真不知该说什么,最初他是空运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又是空运的最直接的指挥者,要说责任,他可是推不掉的。

    1 月28 日,第6 军团被分割在二小块阵地中,他们只能眼看着死亡之神一步逼近。这一天,戈林给保卢斯发了一份电报:“第6 军团的英勇奋战将名垂青史,后世子孙将会骄傲地谈起你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1 月30 日是纳粹党执政10 周年纪念日,戈林在电台里慷慨陈词:“千百年后,德国人将怀着崇敬的心情谈起这次战役。他们会记得,德国取得最后的胜利固然有种种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一仗……为了德国更大的光荣,我们的荣誉和我们的领袖要求我们这样做。”不知第6 军团官兵听到这番话会作何感想,而保卢斯的电报则是实实在在的:“最后崩溃就在24 个小时之内。”第二天,来自斯大林格勒前线的电报写着:“俄国人已经到了我们地下室的门前,我们正在捣毁器材。”电文后面的“CL”符号赫然在目,这是表示本台停止发报的国际无线电码。此后,大本营收不到第6 军团任何消息。2 月2 日中午,希特勒的译电员终于收到一份前线部队发来的电报,希特勒接过看了一眼,便默默地把它放在了写字台上,面部表情僵硬、阴冷得令人感到恐怖。蔡茨勒拿起电报,只见电文是:“……已对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战斗至最后一个人,德国万岁!”下午2 时40 分,德国的一架侦察机从斯大林格勒上空飞过,传回的情报是“这座城市已无战斗的迹像”。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保卢斯及其他16 名德国将军连同9 万多名士兵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

    历史学家们把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的确,在炎热的南线和寒冷的东线,德军所遭受的打击都是致命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在临时机场丢失之前因病回到柏林的第6 军团的埃尔温·耶顺内克将军,一见到希特勒,便强烈要求惩办造成这一灾难的“罪人”。这位面色苍白、极度虚弱的将军,两眼喷出仇恨的怒火,大声对希特勒说:“一定要严办,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即使这个人就是帝国元帅!”

    没等那顺内克说完,希特勒就开始历数陆军司令部如何辜负了他的期望,保卢斯如何不听从他的命令。说到激动处,希特勒口沫横飞,太阳穴和脖子上的青筋裸露,盯着那顺内克:“那个人(指保卢斯)本来应该让部队团结一致,战斗到最后一刻,然后自己举枪自尽……”希特勒发现那顺内克已呆若木鸡,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指的不是你!不要再追究谁应该负责的事情了,这件事由我一个人承担责任。”2 月6 日,当曼施但因同希特勒谈起准应对斯大林格勒事件负责时,希特勒说:“对于我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我本可以归罪于戈林,但他是我指定的继承人,所以我不能那样做。”

    此时,戈林则度日如年,他不知道希特勒将怎样处置他。直到听说希特勒并不准备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他才长出一口气。2 月10 日,戈林胆颤心惊地来到希特勒的大本营,希特勒显得很大度地说,是他批准了斯大林格勒的空运计划,那仅仅是因为他期望围困是暂时的。戈林极想对希特勒说点什么,希特勒却将话题转到了戈林下令修建的东普鲁士州立剧院上,对这一建筑赞不绝口:“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如今这样的艺术已经不多见啦。”戈林虽然对希特勒的举动感到意外,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结局都是值得庆幸的,他毕竟度过了一个难关,而且这个难关可能是他近年来所遇到的最大的难关。当然,对希特勒的用意,戈林也并非一无所知,显然,希特勒没有大张旗鼓地追究责任,主要是为了淡化斯大林格勒的失败的影响,他不想让悲观厌战的情绪蔓延。

    正是:盲人瞎马临深池,兵败山倒无转机。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如果觉得《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