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如此“新秩序”

    第十八章 如此“新秩序” (第2/3页)

8日,日本军队进入泰国。21日,东条又把军事同盟强加于泰国政府,把泰国拴在“大东亚战争”的战车上,使泰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成为日本侵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桥头堡和后勤供应基地。泰国民族正陷于严重危机。从此,泰国各阶层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独立,挽救民族危机,便展开了驱逐日本强盗的广泛的反日斗争。

    作为泰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泰国**,从它一诞生起,就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罢工、罢课,破坏日本工厂的军需生产。

    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开展反对日本侵略强盗和披位·颂堪卖国政府的斗争,把党的组织和抗日斗争建立在深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

    代表泰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披汶·颂堪政府,妄图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助下,推行其对外扩张的“大泰国主义”,进一步投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并于1942年1月25日向英、美宣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部分亲英、美政府官员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强烈反对,激发了广泛的亲同盟国的抗日爱国主义运动,这就是由民族资产阶级于1942年1月底创立和领导的“自由泰”运动。它的工作主要是和英美建立联系。争取同盟国的同情和支持,并准备发动反对日军的武装起义。

    在国内,“自由泰”运动在摄政王比里·帕依荣的领导下,秘密进行了两年多的地下活动,并得到了以乃甘乍·帕廊古为首的“救国团”的支持。

    这时“自由泰”运动一面在国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一面积极和英、美进行联系,要求它们予以配合和协助。而英国正力图保持它战前在泰国的影响,美国则希望趁机扩展它的势力范围。

    印度尼西亚是东条英机在东南亚建立“新秩序”的重点。

    1942年3月12日,爪哇的荷兰总督正式投降,被荷兰统治了约300年之久的印度尼西亚从此就沦陷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东条政府对印尼政策的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掠夺印尼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供侵略战争之需。日本侵略军在完成对印尼的军事占领后,立即按照东条的指令把印尼分割成3个部分,分别置于当地驻军司令部的直接控制之下。爪哇、马都拉归日本   陆军第十六军管辖,苏门答腊归陆军第二十   五军管辖,荷属婆罗洲和东印度尼西亚各岛屿归海军南方舰队管辖。为了加强法西斯统治,军政府成立不到两周,就于1942年3月20日宣布禁止一切政治活动,解散一切政党,甚至不准对现有行政机构进行议论以及悬挂印尼红、白旗,不准唱大印度尼西亚歌。

    占领当局的目的在于使印尼日本化,各级学校中,口语代替荷语,成为必读课,废除公元纪年,改日本皇纪为纪年,每日清晨居民必须向东京“遥拜”,甚至连时钟也拨快一个半小时,采用东京标准时间。

    在占领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还大力推行所谓“3A①运动”,鼓吹日本是“亚洲的光明、亚洲的领袖、亚洲的保护者。”一个战前曾任印尼殖民地国会议员的名叫桑萨丁的家伙出任“3A运动”的头目。但收效甚微,群众反应极为冷淡。日本占领当局认识到如欲顺利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推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必须寻求印尼有影响的民族主义代表人物的支持,对他们实行一定的让步。而印尼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长期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备受压抑,许多人不是被监禁就是被流放;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幻想利用太平洋战争爆发、荷兰殖民者垮台的时机,依靠日本人来实现印尼的民族独立、参与政权的政治目的。

    ① A   是英文亚洲Asia 的字头。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协商,1943年8月建立了一个代替“3A运动”的由印尼人组成的新政治组织,称为“民众力量中心”。印尼政界和伊斯兰宗教界4名重要人士苏加诺、哈达、曼苏尔和德万托罗担任了该组织的中央领导人。

    一年后,日本占领当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印尼的控制,削弱印尼民族主义的影响,又于1944年2月建立了“爪哇奉公会”,以取代“民众力量中心”。

    “爪哇奉公会”抛弃所谓印尼与日本合作的伪装,公开宣布该组织是为日本   服务,旨在动员一切力量赢得战争,日本人也亲自出马担任领导工作。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占领当局还先后成立“兵补”和“乡土卫国义勇军”等军事组织和半军事组织。

    日本帝国主义的欺骗宣传和利用印尼民族主义势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裸的法西斯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使得广大印尼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增加,在占领期间,工人被迫进行长时间的繁重劳动,不但实际工资降低,而且连名义工资也被削减了。农民必须按规定的低价把自己生产的绝大部分粮食以及牲畜等产品交纳给占领军。尤其严重的是,日本占领军征用大批劳力进行无偿劳役。据统计,爪哇一地被强征的劳力就有50万人,其中30万人被送往国外从事修筑铁路和其他军事工程。由于劳动条件恶劣、食物严重不足,爪哇劳工死于非命的高达23万人。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美丽的千岛之国饥荒迭起,许多人处于“青螺果腹,麻袋蔽体”的悲惨境地。

    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印尼人民不断掀起反抗和斗争。在占领期间,规模较大的抗日斗争有1942年苏门答腊东部农民的抗日斗争、1943年安南由农民进行的反日抗粮斗争、1944年1月打横穆斯林的抗日武装暴动和1944年2月辛阿帕尔纳农民的反日抗粮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门答腊东部农民的抗日斗争。

    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旅居印尼的广大华侨与印尼人民一起,为反抗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他们为印尼人民的抗日事业和中印   (尼)人民友好   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至1944年,西加里曼丹华侨与当地印尼人民共同举行两次抗日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有1200多人惨遭杀害。但是,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英雄事迹,有力地激励着印尼人民为打败日本强盗、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

    1942年5月,菲律宾群岛上的美军投降后,日本帝国主义就顺利地侵占了整个菲律宾。日军进入马尼拉的第三天就颁布戒严令。严禁一切抗日言行,凡采取反对日军行动的人均处死刑,并威胁如有1名日本人被伤害,就要处死10名菲律宾人质。占领者还通过御用组织“新菲律宾服务协会”和强行建立的联保制度对菲律宾人民进行严密控制。

    在经济上,日本占领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力图把菲律宾由美国的农业附庸国变为日本的农业附属国。日本占领菲律宾后不久,就成立了许多名目繁多的公司,控制了菲律宾的工业、交通、矿业和公用事业。日本缺少棉花,占领当局就不顾气候条件,强迫菲律宾蔗农砍掉甘蔗,种植棉花,而人民赖以为生的稻米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种植面积在占领期间减少了100万公顷。菲律宾生产的大米大部分供应了日本侵略军,广大劳动人民不得不以糠菜充饥。在日寇占领期间,大批人死于饥饿,甚至在马尼拉,因饥饿而倒毙街头者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愤怒的菲律宾人民对东条大肆鼓吹的“共存共荣”的“大东亚新秩序”,斥之为“共穷圈”和“进地狱”。

    日本占领当局为了保证南进计划的顺利实现,在菲律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