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辗转他乡 吾志何在

    第四章 辗转他乡 吾志何在 (第2/3页)

再坚持要艾森豪威尔一起到菲律宾,继续出任他的助理。

    过惯了大都市生活、养尊处优的玛咪对这个决定非常不满,但艾森豪威尔又无法提出拒绝。于是,艾森豪威尔没有能够调到野战部队,而是到了千山万水外的菲律宾。玛咪出于约翰没上完小学的考虑,没同丈夫一起到菲律宾。

    尽管菲律宾仍非常贫困,艾森豪威尔等人在菲律宾的生活却是相当奢侈及豪华的。艾森豪威尔与麦克阿瑟一起,住在马尼拉的大饭店里,除军官工资外,每月菲律宾政府还给他近1000美元的额外补助,并负责一切开销的费用。如此的高收入,在生活水平较低的菲律宾,无疑是当地军官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年等约翰从学校毕业后,玛咪和约翰便乘船到了马尼拉。早在巴拿马时,玛咪就厌恶了热带生活,现在又要去远离美国本土、气候人文迥然不同的一个陌生国度,心里非常地不情愿。而且,她的健康一直有问题,胃经常疼痛,医生无法确诊。她根本没有指望在“如此炎热”的地方有什么值得高兴和有趣的事。

    事情比预料的还要糟糕。当玛咪和约翰经历了漫长的海上之旅,到达菲律宾港口,走下跳板时,疲劳过度的她竟然昏过去了。当她悠悠转醒,睁开眼睛时,她大吃一惊——自己正躺在一个中年男子的怀抱里。定睛一看,那个男子不正是艾森豪威尔吗?他身穿白色便服,满头大汗,正冲她笑呢!只不过看起来有些别扭。

    “你醒来了?刚才可把我吓坏了!”艾森豪威尔一边抹着汗一边庆幸地说。

    “你……”玛咪张口结舌,怔怔地盯着他。

    艾森豪威尔见到玛咪这种表情,一时间也愣了。他不知道妻子为什么会有这种生疏的感觉。

    半晌,玛咪指着艾森豪威尔的脑袋说:“你……你怎么剃了个光头?”

    艾森豪威尔恍然大悟,他摸了摸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帽子刚才被挤掉了。他哈哈大笑起来:“咳,这儿是菲律宾,不是美国,剃光头多凉快啊!”

    小约翰在一旁也嘻嘻地笑了起来。

    玛咪住进了艾森豪威尔的豪华套间里。她一到来,就把佣人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他们要保持木质地板时时刻刻都像桌面一样闪闪发光;房内每天要插上当日的鲜花;日落时,在挂蚊帐前要喷射驱虫药,以免臭虫和壁虎溜进来。

    玛咪仍不喜欢这个炎热而潮湿的国家,过分地怀念美国使她患了幽闭恐怖症。她不愿意睡在蚊帐内,不愿意整天让百叶窗挡住太阳的光线,她只是长时间地躺在床上,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娱乐活动。

    她的儿子约翰,却打心眼喜欢上了这个群岛国家。他写道:“我把我在菲律宾的岁月当成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值得怀念的时光。”约翰上的是专门为美国人开设的比晓普—布兰特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吕宋岛上,离马尼拉有175英里。这儿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加上周围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国儿童,约翰几乎意识不到他是在异国他乡。

    1937年,玛咪去吕宋岛看望约翰,由于行车条件恶劣,到达吕宋岛后,她的胃大出血,昏迷不醒,差一点就送了命。她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出院后过了半年才渐渐康复,那时她的体重下降到不到100磅。

    菲律宾对玛咪来说,绝对是一场可怕的经历。

    3. 郁闷度日

    艾森豪威尔曾对幸福下过一个定义:“只有在工作中感到幸福的人,才能在家庭中、在朋友间感受到幸福。所谓工作中的幸福,是指工作的人必须知道工作是值得去做的,工作适合他的脾气、他的年龄、经验,以及执行高要求任务的能力。”

    按照这个定义来看,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的工作没有一件符合他所规定的幸福生活的标准——尽管他在经济上可以得到补偿。他的工作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也不适合他的年龄或能力。他发现,他很难与菲律宾同僚共事。

    他这样评价菲律宾人:“他们极少实现他们大量的诺言。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但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过分拘泥于习惯的行政套路。会议期间,他们似乎很了解该怎办,而且答应马上去办,但事后很可能什么事都不干。于是情况往往成了,菲律宾军官们根本没有同意过。这样一来,整个事情不得不重新讨论。……我们正在学会把这些奇怪的特点考虑进去,但是显然这些特点妨碍着事情的进展。”

    艾森豪威尔的日子过得不太愉快。他与麦克阿瑟的关系也有些紧张,这是由于他们对菲律宾政府的不同立场,以及性格作风迥然不同造成的。艾森豪威尔工作踏实细致,而麦克阿瑟则轻浮草率。艾森豪威尔每天认真地与奎松一道工作,而麦克阿瑟却高高在上,脱离菲律宾政府及他的手下。

    1938年初,麦克阿瑟突发奇想,想搞一次盛大的游行活动。他认为,如果菲律宾人能够在他们的首都看到正式建成的威武之师,将会振奋起整个民族的精神。于是,麦克阿瑟开始命令他的助手们着手调集各岛部队,把这些部队集中到靠近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场地,驻扎三四天后,最后打算以大规模通过首都的游行活动作为结束。

    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估算费用后提出:“在我们的预算范围内,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的意见不予理睬,命令他的手下:“你们只要执行我的命令就行了。”不过,他仍对艾森豪威尔保密。

    不久,奎松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把艾森豪威尔叫到办公室,询问道:

    “听说,你们最近要搞一个横穿首都的游行?”

    “哦,本来有这么回事,但预算太大,恐怕行不通。”艾森豪威尔回答道。

    奎松皱起了眉头:“我怎么听说麦克阿瑟将军正按部就班地在准备这次活动呢?”

    艾森豪威尔非常惊讶:“是吗?有这种事情?他怎么没有告诉我?我得马上与将军谈谈!”

    艾森豪威尔马上回到马尼拉旅馆的办公室。当他进入麦克阿瑟的房间时,看见他正在大发雷霆。原来奎松已经打电话给麦克阿瑟,告诉他游行的费用太大,希望取消这次活动。艾森豪威尔对麦克阿瑟也非常气愤,他对麦克阿瑟说:“我说将军,我不想再被愚弄下去了。我想立即回美国去。”

    麦克阿瑟见艾森豪威尔生气了,脸上马上绽出一个灿烂的微笑:

    “唔,艾克,看到你这种火冒脾气,真有意思……”他把手放在艾森豪威尔肩上,非常亲切地说,“这是误解,让我们忘记它吧”。

    然而艾森豪威尔绝不会忘记。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艾森豪威尔仍满腔怨气地说:“也许没有人和上级有过比我和麦克阿瑟之间更多、更为剧烈的争吵。我一再告诉他,到底为什么你不把我解职?”

    艾森豪威尔是那么强烈地希望被解职,希望回到美国去,但麦克阿瑟却没有让艾森豪威尔达到目的。这是因为,他需要他。艾森豪威尔是他和奎松的联络官、优秀的参谋人员、精彩的演说辞和报告的起草者,他怎么能轻易把这样一个优秀人才放失呢?

    这个时候,特罗伊·米德尔顿来征求艾森豪威尔的意见,想听听这位高参对自己职业的看法:“艾克,我已经得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审计员的职位。要是我接受,我就必须从军队退役。你认为怎么样?”米德尔顿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士兵擢升为团长,是远征军中最年轻的上校,可以说,前途非常远大。

    艾森豪威尔对米德尔顿提出的这个问题考虑了半晌,然后回答说:

    “特罗伊,我的结论是——不要退役。”

    “为什么?”米德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