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归国之后的动荡与漂泊

    第四章 归国之后的动荡与漂泊 (第2/3页)

成了贪得无厌、淫荡和残忍的人物。该诗虽然直到1755年才公开出版,但是20多年中,他的手稿一直在人们中间争相传阅,出版之后又畅销全国,成为伏尔泰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

    1730年,伏尔泰将在流亡英国时创作的政治题材的悲剧《布鲁图斯》搬上舞台。这部悲剧取材于古罗马时期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政治斗争,它描写的是一个维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企图复辟**统治的英雄人物布鲁图斯。由于伏尔泰在执导时大胆采用了英国舞台艺术的新观念,因而公演也获得较大的成功。

    归国后的一系列成功,并没有改变伏尔泰担惊受怕的心理,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有危险便逃之夭夭。

    1731年初,他愤愤不平为悼念亡友所写的《勒库弗勒小姐之死》一诗,被友人蒂埃里奥带到巴黎沙龙传开。不久诗作便传到了当局手里,备受指责的法国政府极为震惊。正在当局思考怎么处置这位“劣迹”难改的诗人的时候,伏尔泰从一位贴心朋友处得到了消息,他大惊失色,急忙逃到诺曼底躲藏起来。不久他又伪装成英国绅士,到里昂找西德维尔市长,秘密商议《查理十二史》的出版事宜。风声一过,伏尔泰又回到了巴黎。一会儿还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里高谈阔论,一会儿又要急急如丧家之犬仓皇逃命,伏尔泰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如浮萍般漂泊流浪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1731年冬季又要来临了,正在愁于无处安身的伏尔泰结识了泰纳·马尔代男爵夫人。男爵夫人的宅第位于巴黎相对安宁的好孩子大街,漫步庭园,可以遥望罗浮宫花园的似锦繁花。伏尔泰迷恋于这里静谧的气氛和赏心悦目的庭园,他与男爵夫人商量,他愿意以每年4万利弗尔的租金寄住在这里,已快步入穷途末路的男爵夫人当然求之不得。从这年冬季开始,伏尔泰就俨然像主人一样住到了老夫人的家里。为了能愉快地生活在这里,聪明的伏尔泰经常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主人效劳。男爵夫人经常举办晚宴会,在这些晚宴上,多才多艺的伏尔泰就经常指导客人在客厅里排演自己写的剧本,有时甚至亲自客串某些角色,气氛非常热烈。老夫人感到非常快乐,常常为此激动不已。当然,这并不完全是逢场作戏,从小就热爱戏剧的伏尔泰也把这作为展现自己才华、试演自己最新创作剧本的舞台,因而,他也对这项工作非常感兴趣。

    吃过多次苦头的伏尔泰,现在很少再写“歪诗”去直接刺激统治者了,他已开始明确地以启蒙为目标,用他的哲学、历史、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著作,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公开揭露**统治的要害,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觉醒。伏尔泰住进马尔代男爵夫人家里后就开始撰写他的第二部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悲剧《恺撒之死》。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两部悲剧《爱丽菲勒》和《查伊尔》的创作,并设法得到了公演。此外,他还完成了《趣味的圣堂》的写作。

    3. 爱情剧《查伊尔》的巨大成功

    伏尔泰有一句口头禅——“我遭受苦难,我以写诗为乐”。他不断受到迫害,在颠沛流离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查伊尔》就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本。在他一生写成的15个悲剧中,只有《查伊尔》算得上是真正的爱情悲剧。

    伏尔泰早已是享有盛名的悲剧诗人,可是有些饶舌的批评家却骨里挑刺,指责他不会描写爱情,说他所描写的戏剧冲突枯燥无味。伏尔泰是个从来不服输,也不甘为人之下的人。他听到这些批评后拍案而起,愤然起誓:“这一次准有爱情了,但不会是风流旖旎的爱情①。”在极为激动的情绪下,他仅用20天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部情节曲折离奇、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感情真挚动人的爱情悲剧。

    ① 参见丁子春著《伏尔泰》,《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查伊尔》的情节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非常相似,只是换了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人物变成法国武士与耶路撒冷的帝王。在十字军东征时,耶路撒冷的苏丹奥洛斯曼纳与女俘查伊尔相爱。在查伊尔的心底里,奥洛斯曼纳不只是主人,更是一位勇敢、豪爽的英雄。但是,她的女伴法蒂玛却经常提醒她,一个年轻的女基督徒不能与一个伊斯兰教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