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祖辈兴衰

    六 祖辈兴衰 (第2/3页)

霩清、济等多人,其中与传主吴敬梓有关系者则是雷焕与雱澍二人,将于后文详述。

    吴昺,为国龙五子,字永年,号頵山。有年四十八,生卒年不可详考。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 年)考中举人。次年辛未科会试,主考四人中工部尚书陈廷敬为吴昺族伯吴国对的同年,与国对、国龙同朝共事;兵部侍郎李光地则为吴国对门生;兵部督辅待郎王士祯也是吴国对的甲科同年。吴昺在这一科考中进士,且为一甲第二人即榜眼及第(《清秘述闻》卷三)。据福格《听雨丛谈》卷九:殿试初拟全椒吴昺第一,金山戴有祺第二,海宁杨中讷第三。

    上以鼎甲久无北人,遂拔大兴黄叔琳第三人,戴中状元,吴中榜眼。

    吴敬梓的亲曾祖吴国对虽为探花,族祖吴昺却是榜眼,成为全椒吴氏族人中功名最高的人。传主在《移家赋》中所说的"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应该是指这两代。吴昺中进士后初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 年)任广西乡试主考(《清秘述闻》卷三);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 年)任宋金元明四朝诗选掌局官;次年四十五年丙戌(1706 年)"分校礼闱"(张其濬《全椒志·吴昺传》);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 年)出任湖广学政(《清秘述闻》卷十)。当他在湖广学政任上"按试荆州"之际,玄烨曾书"勉子修名"四字赐给其母张氏(张志《吴昺传》)。这使得整个吴氏族人以为莫大荣耀。吴昺对"三礼"深有研究,也颇有文名,著作有《卓望山房集》、《玉堂应奉集》等。

    再介绍传主亲曾祖吴国对的子嗣,即吴敬梓的祖父辈。在传主的曾祖一辈中,以吴敬梓的亲曾祖吴国对功名为最高,但到了祖父一辈,功名最高的人则是族曾祖吴国龙的子嗣,而吴国对的子嗣即吴敬梓的祖父辈吴旦、吴勖、吴昇,三人功名都不高,除吴昇为举人外,吴旦、吴勖只是一名秀才。

    吴旦是吴国对长子,吴敬梓的嗣祖。旦字卿云,又字东观,以增生援例考授州同知。据康熙《全椒志·吴旦传》,他为人"性笃孝",生母陈氏早故,他与"妻刘氏奉继母尤谨,委曲承顺,求当其意"。吴国对仕宦京师,他曾随侍左右,国对"苦寒",他就"身温衾以侍睡;早起取父衣先衣之,俟温然后扶父起"(张其濬《全椒志·吴旦传》)。他在赴京途中,路经徐州,"夜见老妪临河哭甚哀,询知为逋急鬻子,将捐生焉,遂解囊尽与之,并不问其姓氏"(《吴旦传》)。这颇使我们联想起《儒林外史》中虞育德救助无钱葬父投水自杀的农民一节。传主极有可能将此事改造而成为小说中的一段情节。除此而外,吴旦善举颇多,如助人完成学业,取得功名。他的"故人之子"因家贫不能卒学,吴旦曾"转贷金若干以赠",使得这个故人之子方未"徙业",后来终于"人泮成名"(《吴旦传》)。可惜他享年不永,竟然先其父国对而卒,国对也因他之早逝而悲痛不已,以致"鬓发飒然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