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未年的政治形势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一、春秋未年的政治形势 (第1/3页)

    孙武所处的春秋未年,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斗争的时代。要弄清这些矛盾斗争的来龙去脉,还得从西周初年说起。

    (一)

    西周以来的领主制封建社会

    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殷奴隶制王朝,即着手对土地制度和国家政体进行变革。《意林·大公金匮》记姜太公对武王建议道:"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逸周书·大聚解》又载周公主张对殷民实行这样的土地政策:"分地薄敛,农民归之。"《国语·周语中》阐述"周制"的规定说:"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即不要剥夺农民耕种私田的时间,不要糟蹋农民的私有经济。大量的史书记载表明,西周的农民都分得了一定的私田,同时又要到公田上去进行劳作。统治者对农民采用的是力役地租的剥削。在当时的社会中,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居于主导地位。①另一方面,为了建立藩屏,卫护王室,周天子又分封许多亲戚。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大夫富辰阐述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昨、祭,周公之风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诸侯国内,又分封一些采邑给卿大夫。这样,在周天子之下就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各级领主。历史证明,殷代虽也有"侯卫",但大多是些被威胁利用、就地而封的异姓;而周初的分封,则多是由周天子统一派遣的同姓。因此,西周建立的是和商殷完全不同的领主制封建国家。这种领主封建制,在西周初年,曾经是秩序井然,大有起色的。据史籍记载,在周公东征、"兴正礼乐"之后,"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古本竹书纪年》)当时的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获之,积之栗栗;其崇如塘,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抵如京"(《诗·小雅·甫田》):到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分封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到西周晚期的"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楚世家》);"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史记·奏本纪》)由于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对诸侯政策的不当,天子逐渐失去往日的威严,诸侯的叛逆行为开始出现。自平王东迁以后,王畿的土地大为缩小,军事力量相应削弱,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诸侯的朝贡几乎废绝。周桓王十三年(前707 年),桓王亲自率领主室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卒大败",郑师还"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桓王差点丢了性命。自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丧失殆尽,西周以来建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封建宗法等级统治秩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① 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详见杨善群《周代土地制度的转化和中国封建社 会的开端》一文,载《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年版。

    (二)

    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经过不断的削灭和兼并,到春秋时代,尚有140 多个。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以中原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以及后起的在东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兼井的土地较多,疆域广阔,实力雄厚,成为春秋时期的头等强国。处于晋、齐、楚三国中间的鲁、宋、郑、卫等国,兼并的土地较少,实力不如前面的六个大国,是为二等国。其他星罗棋布分散于各处的陈、蔡、曹、邾、随、邓、许、申等国,疆域狭小,实力更差,只能是三等国。地处东北方的燕国(时称北燕),在春秋后期也开始强大,逐渐参与中原国家的纷争。

    当时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谁要篡夺天子之位取而代之,还是要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而是很难得逞的。于是,一些大国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