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兵器和作战方式

    四、兵器和作战方式 (第2/3页)

造,在选材、制作顺序上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据说晋平公时有人作弓,"三年乃成",平公一射而"穿七札"(《列女传》卷六《晋弓工妻》)。兵器制造的考究和性能的良好,由此可见一斑。

    (二)

    车战、步战和水战

    春秋中叶以前,战争一般都以车战为主,周围辅以一些步兵,一辆战车上有甲士3 人,另有7 人在车下,再配以步卒15 人,后来,每辆兵车所配的步卒发展到72 人。指挥车上也有3 名乘员,主将在左,武士在右,御者居中。兵车上所备的进攻武器多是长柄的戈、戟、矛,还有远射的弓矢;防卫武器有甲胃和盾牌。作战时兵车排成方阵,步卒附在兵车周围,互相冲击拼杀。战车一般可分进攻型的轻车和防御型的重车两大类。轻车驰骋疆场,冲锋陷阵;重车则装载辎重,当作军垒,进行屯守。《孙子兵法》上有很多关于车战的论述。如《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作战篇》又说:"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凡用兵之法,驰车(指轻车)千驷,革车(指重车)千乘";"车甲之奉,日费千金"。可见在孙武的时代车战还相当盛行。

    不过,车战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步兵日益显示其重要性。首先是一辆战车所配的步兵大量增加,同时脱离战车的独立编制的步兵亦已出现,并在战争中发挥其威力。造成车战衰而步兵兴的原因很多:一是井田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化的分割,使战车通行的道路受阻;二是鄙野庶民大量参军,不能都乘兵车作战;三是戎狄部落侵扰,出没于山林地区,战车无法对付;四是人民起义聚于沼泽地带,战车亦无法镇压。如公元前632 年,晋"作三行(即三军步兵)以御狄";公元前541 年,晋与狄人战,"乃毁车以为行",结果"大败之";公元前522 年,郑"兴徒兵"(即步兵)以镇压聚于"萑苻之泽"的起义者;公元前506 年,吴伐楚,更"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吕氏春秋·简选》),"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墨子:非攻中》),竟五战五胜而入郢。在《孙子兵法》中,除论述车战外,更多谈论的是步兵作战。如《行军篇》说:"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把车兵和徒兵并提。《九地篇》说:"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行军篇》有"处山之军"、"处斥泽之军",讲的显然都是脱离战车的步兵。

    除车战和步兵作战外,春秋后期在楚、吴、越诸南方国家都建立了水军,并经常在水中作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楚国"为舟师以伐吴"。杜预注:"舟师,水军。"《国语·越语下》载,吴越两国水军曾"战于五湖"。《左传·哀公十年》还记,此年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人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然则,吴、齐还发生过海战。吴。越水军的规模己相当可观。据《越绝书》所引伍于胥水战兵法,战船"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再加上划浆。掌舵。拿重兵器以及领班长官,整个战船"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王勾践晚年,曾有"楼船之卒三千余人"(《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可知水军和水战在当时南方战争中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

    作战方式的复杂化

    用战车和步兵作战,必须排成战斗队形,讲究阵法。最初的阵形比较简单,进攻时排成密集的大方阵,守卫时排成圆阵。但到春秋时,简单的一元大方阵,已逐渐为多无的小方阵所取代。如公元前707 年,郑国抵御王师,"为鱼丽之阵"(《左传·桓公五年》),即把队伍分为"左拒"、右拒"和"中军"三部分,"先偏后伍,伍承弥缝",使先头部队像尖刀一样插入敌阵,后续部队又源源不断补充而来,结果"王卒大败"。公元前541 年,晋伐狄人,"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