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殊的战斗方法

    五、特殊的战斗方法 (第2/3页)

  尤其可贵的是,他对火攻中各种情况的分析。如"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更为精辟之见。三国时魏满宠征吴,告诫诸将日:"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魏诸军皆警。"夜半,贼(吴人)果遣十部伏夜来烧",魏营安静不躁。这时,满宠突然发起进攻,对前来烧火的吴军"掩击破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历史证明,火发而兵静,敌人必有准备,宜提高警惕,相机行事。孙武对火攻术钻研之深,考虑之密,于此可见。

    (二) 用间

    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以获知敌人情报,离间敌人内部关系,诱使敌人失误,从而获取胜利的方法,历史上很早就已经运用了。据说,夏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殪,遂灭过(浇国)、戈(殪国),复禹之绩"(《左传·哀公元年》)。可知,夏少康是通过间谍活动,灭了过、戈二国,才实现中兴的。女艾和季抒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

    春秋时代,各国交战中使用间谍更加普遍。公元前700 年,罗人欲伐楚,"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左传·桓公十二年》)。罗大夫伯嘉作为间谍赴前线察看敌情,对楚师兵力来回数了三遍。公元前666 年,楚伐郑而"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郑人使用间谍侦察楚师动向,根据间谍的报告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公元前635 年,晋人围原,原不降,晋文公命令撤退。这时,"谍出曰:'原将降矣。??退一舍而原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人从间谍那里获知准确消息,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作战目的。公元前601 年,晋伐秦,秦人派间谍刺探晋**情。结果,"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左传·宣公八年》)。秦人的间谍深入到晋国内部而被晋人抓获,可知间谍活动的发展。公元前484 年,齐鲁交战,当齐师败退逃跑时,马上就有间谍来报告鲁方。"宵谍曰:'齐人遁。'"(《左传·哀公十一年》)可见鲁国间谍消息之灵通。正是由于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中,各国互派间谍,其活动相当频繁,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得以凭藉这些素材,撰成《用间》一个专篇,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首先,孙子阐述了用间的重要性。他指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所谓"必取于人",就是使用间谍。他主张:"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把所攻之地的守将及其下属官吏的情况,都令间谍摸得一清二楚,发动攻击时熟门熟路,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孙子进一步论道:"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他强调,应该指派"上智"即才智出众的人去当间谍,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环境,取得准确详细的情报,而这种情报是"三军之所恃而动"的根据。可知间谍的使命和情报的价值有多么重大。孙武并用"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历史事实,来说明间谍的巨大作用。殷、周两朝的兴起,得力于伊尹、吕尚二位勋臣实在不少。他们长期生活在敌营中,实际起了一个间谍的作用。因为对敌方情况了如指掌,故举兵能势如破竹,推翻夏、商二朝的统治。由此更可见,"用间"在战争中的功效了。根据间谍的各种情况,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类。他说:"用间有五:有乡间①,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所谓"乡间",是"因其乡人而用之",即利用敌国的老乡作间谍。如日本侵略中国时,利用中国乡间的汉奸了解情况,即其例。所谓"内间",是"因其官人而用之",即利用敌人中当官者来为自己服务。如公元前229 年,秦使王墓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抵御。李牧善① "乡间",各本均作"因间",误。下文云:"乡间、内间可得而使",当以 "乡间"为是。日本樱田氏古文本正作"乡间"。见[日]服部千春著《孙子 兵法校解》附录,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于用兵,过去屡败秦军。王翦憎恶李牧,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郭开即在赵王前日:"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就"使赵葱及颜聚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战国策·赵四》)。郭开身为赵官,为秦所利用,成为秦的内间。所谓"反间",是"因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