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亡国,继绝世

    三、存亡国,继绝世 (第2/3页)

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尧)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农)战斧遂;黄帝战蜀禄(涿鹿);尧伐共工;舜伐??而并三苗;??汤成桀;武王伐纣;帝(商)奄反,故周公浅(践)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见成王》)他认为,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三王"及周公,有"德"有"能"又有"智"。他以叙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事迹的形式,来抒发他的政治理想。应当说明,孔子和孙膑都歌颂尧舜、向往周公,不过前者重点是他们的文治,而后者则更加钦佩他们的武功。

    所谓"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显然不是要兼并所有的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地主阶级国家;而只是要"战胜"各诸侯国,由一个帝王"强立"于各诸侯国之上,使"天下"众多的诸侯国"服"从于一个作为"共主"的天子。这样的政治模式,仍然是封建领主制。因此,孙膑主张:"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这与他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保存众多的诸侯国不使它灭亡,延续众多的世族不使它绝迹,正是领主制存在的基础。孙膑之所以不主张兼并各诸侯国,而只要求"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同时还要"存亡国而继绝世",这是由当时的兼并形势决定的。在孙膑生活的时代,战国七雄还势均力敌:魏国在战国初年强盛了一时,但很快就显出了衰势,被东面的齐国和西面的秦国连连击败;楚国是七雄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其政治不修,自吴起变法失败后国力日见萎缩;孙膑所在的齐国,在齐威王时虽然有振兴的迹象,但要担负起统一六国的重任,其力量是远不够的;秦国原来是西方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商鞅变法那时才初露端倪,它的成功之处还远远没有显露出来。在这样形势还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孙膑希望由一个帝王出来"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同时制止兼并战争的扩大,主张"存亡国而继绝世",原是不足怪的。

    在当时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中,孙膑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他"存亡国而继绝世"的主张。公元前354 年,魏国调动大军攻赵,围困了赵都邯郸。到次年,魏军以强大的攻势竟"拔邯郸"(《史记·魏世家》)。当时赵国求救于齐。齐大臣段干纶指出:"弗救,则我不利";"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战国策·齐一》)可见这一次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