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际影响

    第十二章 国际影响 (第3/3页)

们看到,《授时通考。桑蚕》篇和《天工开物。乃服》章论桑蚕部分于1837—1840 年不到三年时间内,便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英文和俄文五种主要欧洲语,打破了汉籍西译史中的空前记录。译者儒莲虽然是汉学家,但一时在科技界中名声大噪,译作顿时成为欧美科学家和农学家的研究对象。当然,儒莲的成就主要还要归功于中国原著中所包含的各种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和技术论述。就以《乃服》章而言,宋应星论述了桑树压条栽培法、嫁接法及早蚕(一化性蚕)与晚蚕(二化性蚕)杂交、黄茧蚕与白茧蚕杂交、蚕种选择同保存、蚕种消毒、病蚕的识别及人工淘汰、结茧时间的掌握等一系列先进思想技术,其中有些是欧洲人没有掌握的。这部书发表后,各国农学家便进行各种试验,推动了意大利、法国等主要养蚕国家桑蚕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些欧洲一流科学家在刊物发表评论文章,推荐书中所载方法。

    儒莲在《天工开物》译述中取得了相当成功,受到各国学术界的欢迎,使他得到鼓舞。他便在法兰西学院授课之余,趁此势头对宋应星这部技术百科全书作进一步介绍,把翻译对象扩充到《天工开物》其余各章上去。1838年他在巴黎的最高科学刊物《科学院院报》卷七第703—704 页发表了题为《中国提制蓼蓝染料的通用方法》(Procedes usites en Chinepourl‘extraction de la matiere colorante du Polygonumtinctorium)一文,取材于《天工开物。彰施》章、《群芳谱》卷一、《授时通考》卷69 及《便民图纂》等书。两年后(1840)。他在同刊物卷10 第697—703 页发表题为《中国人造纸方法概述》(Description des procedes Chinois pour la fabricationdu papier)译文,译自《天工开物。杀青》章造竹纸部分(图61)我将此法译与汉文原著对比后,看到儒莲是严格按原著字句译成的。1846 年此译文改题为《中国造纸工业》(Indus- trie Chinois’Fabrication du papier)转载于巴黎《东方评论》(Revue del‘Orient)

    卷11 第20—25 页。《天工开物》所述造纸技术对当时的欧洲技术界的思想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中国造纸术早在12 世纪已传入欧洲,但那里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前还主要以麻料破布为造纸原料。由于对纸的需要量日增,造成原料破布供应的不足,导致破布价格上涨、造纸成本提高,更重要的是造纸业面临原料危机。如何从危机中寻找出路?中国再一次为欧洲人提供了东方的技术智慧。如果他们了解中国情况,就会发现早在宋元以后中国就因原料不足而减少麻纸的生产,代之以皮料、竹料及麦稻杆造纸,所造之纸不但价廉,而且便用,原料供应丰富。欧洲学者在1735 年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通志》(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la Chine)中应能知道这一信息,但技术家似乎没有注意到此书,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在有关中国史书中会讨论到造纸技术。如果他们看到此书也无济于事,因为书中只提供一个思想,没有介绍具体造纸方法。儒莲译的宋应星作品则不然,不只给出了思想,还提供了造竹纸、皮纸的具体技术方法,尤其还附有插图。这对欧洲技术家的帮助可就太大了。

    宋应星提供的造纸技术思想是:(1)除麻料破布外,用桑皮、楮(构)皮、竹料及稻草同样可以造纸。竹、稻两种原料最为便宜,但纸质不坚,皮料纸虽质佳,但成本略高。(2)若将皮、竹以6:4 之比混合制浆,则兼具二者优点。若将皮、竹与稻草以7:3 之比配合,则纸更便宜。只要改变配比,可制成不同用途的纸。(3)若造廉价纸,可单用稻草,或以废纸回槽制“还魂纸”。这样一来便立即打开了欧洲技术家的思路,他们这时从事了一系列的试验,旨在寻找适合当地资源情况的麻类破布以外的造纸原料,一度发现茅草(Espartograss),是较为合适的原料。由于《天工开物》提到造竹纸,所以欧洲人也试验用竹造纸的可能性。美国造纸史家享特(D. Hunter l883—1966)在其论纸史作品(Papermaking.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s of An Andent Craf, 2nd,edp. 571,London,1957)中告诉我们,1875年鲁特利奇(Tho-mas Routledge)在欧洲首先发表论以竹为原料造纸的40页小册子,而且以竹纸印行。显然,这是受到《天工开物》直接技术启发的结果。由于欧洲各国竹材资源不多,竹纸没能普及。后来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研制成以木浆造纸,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木浆纸成为造纸生产中的主流,而麻纸只少量生产用于特种纸(如纸币等)。欧洲人从《天工开物》获得技术启示后纷纷开始研制麻料代用品造纸的情况,甚至还反映在文艺作品中。

    读者中一定有人读过19 世纪前半期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于1843 年在巴黎出版的名作《幻灭》(Les lllusions Persuse)。此书有傅雷先生的汉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巴尔扎克在书中写道:“假如纸厂的需要超出法国破布的供应,或是超过一倍或是超过两倍,我们就得采用另外一种原料,才能有更便宜的纸张”。(汉译本97 页)。那时法国造纸原料破布已经很贵,1814 年1000万斤破布值400 万法郎。于是巴尔扎克惜用小说中主人公大卫。赛夏(Davis Sechard)之口又说:“有一次我在巴黎的办公室内,几个人为了中国造纸用的原料,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争论。由于原料关系,中国纸一开始就胜过我们的纸。?葛罗齐埃神甫藏着一部专讲造纸技术的中国书,附有不少图解,说明全部制造过程;他给我们看纸坊里堆着的大批竹竿;画得很细。??我听了这话把前人作过的试验整理了一下,开始研究。”①(同上汉文本101 页)。

    主人公大卫鉴于法国破布造纸成本昂贵,在看到一部论造纸技术的插图本中国书后,看到用竹造纸,于是试验用竹为原料代替破布,巴尔扎克的小说便围绕这个情节作了展开。书中的主人公,是作家对法国当时社会作细密观察后从现实的原型中提炼出来的。象大卫这样的人何止一个,对他从事造纸的试验的描述,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忠实写照。

    当我查阅《幻灭》的各种法文原版后,没有看到注释家们对巴尔扎克笔下的那部中国论造纸的插图本著作作出任何解释,但我仍有把握他说这里巴尔扎克所谈的中国技术书肯定是指《天工开物》。书中所述拥有此书的“葛罗齐埃神甫”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愿在这里作一下补注。此人即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世(Louis XV,le Bien-Alme l710-1774)的侍读官葛鲁贤(Jean Baptiste Gabriel Grosier,1743—1823)。葛鲁贤同时还是一位研究中国史的汉学家,曾著有《中国历史及中国概述》(Histoire de Chine et lun description generalede la Chine)一书,于1785 年出版于巴黎。他在写作此书时,参考了在华法国耶稣会士冯秉正(字端友,Joseph Anne Matie de Mailla,1669—1748)写的多卷本有名著作《中国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 la Chine)的法文原稿及皇家文库内的其他藏书。事实上葛鲁贤有可能看过《天工开物》。而他本人不一定拥有此书,但在其作品中对之作了介绍。②{ewc MVIMAGE,MVIMAGE, !13800300_0596_1.bmp}如果这样,在儒莲以前,18 世纪的法国汉学家已注意到《天工开物》了。当巴尔扎克出版《幻灭》前,儒莲的《天工开物。杀青》章译文(1840)已经发表,文豪便及时利用这些资料。

    我们没有找到葛鲁贤的原①Honorede Balzac:LeslllusionsPersusc,p.111(Moscou:angers,1952)。

    著是怎样讲的,只好留待他日再查。博学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竟把《天工开物》也写入他的小说中作为谈论对象,这是多么有趣!

    儒莲从《天工开物》的《杀青》、《丹青》、《锤锻》等章翻译的有关造纸、升炼银朱及以铜合金制打击乐器的译文,还被收入《近代中国,或依中国文件编写的有关该大帝国历史、地理及学术概论》(Chine moderne ou Degraphique et literaire de ce vaste empire,1apres des documents Chinois)一书的卷二之中。

    这一卷由法国汉学家巴参(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1799—1863)主编,在巴黎出版于1853 年,涉及中国艺术、文学、戏剧、博物学、农业、园林及工业,都是取材于中国原著。我们在该卷第622—626 页读到儒莲所译《杀青》章全译文,635—637 页是论银朱的部分,而637—638 页则与打击乐器制造有关。凡《天工开物》原文均以引号标出。在第560—562 页,我们还可以分别读到《天工开物》论从炉甘石炼锌及造胡粉(铅粉,碱式碳酸铅)的内容提要,出于《五金》章。《近代中国》一书的卷一由汉学家卜铁(M.G. Pauthier)主编,出版于1837 年,涉及中国历史、地理、政治、语言及哲学等。这部书的体例独出心裁,由两位主编利用当时欧洲汉学家提供的汉文原著译文,加以整理归类,全用中国文件编成,综合介绍中国各方面情况。所以此书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开本小又便于携带、阅览;因此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度广为流行,是研究有关中国的西方学者必读书物。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天工开物》中《丹青》、《五金》、《乃服》、《锤锻》、《彰施》及《杀青》等六章的一些内容,都先后由法国汉学家儒莲于1830-1840 年的十年间陆续摘译成法文,发表在巴黎的《化学年鉴》、《科学院院报》等重要科学刊物中。他的译文有的还转译成英、德、意、俄文,或被收入其他法文著作中。说明《天工开物》在欧美学术界中确是受到相当的重视。尽管十九世纪前半叶欧美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但《天工开物》中所载传统中国技术,如养蚕、造纸、染料、制墨与银朱以及铜合金技术,在西方并非无用武之地。当西方人知道中国有关浴蚕、择茧、防止蚕病、提高抽丝率的经验后,再结合科学实验与方法,就会解决当时那里遇到的技术问题。19 世纪前半期欧洲为解决因破布昂贵而引起的造纸成本提高问题,从中国造纸原料多样性中获得启发,欧洲一度从亚洲大量进口竹料以造竹纸。

    后来又由茅草造纸,而《天工开物》正好介绍造纸原料可用竹纤维、木本韧皮纤维及草本纤维。宋应星给出的白铜、黄铜原料配比及锻造乐器、制锌的方法,对欧洲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技术信息。

    从这个意义讲,儒莲把《天工开物》介绍给西方读者,对中西科技交流作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义前进一步,与法国化学家商毕昂(PauI Champion)合作,扩写出一部更有系统的书,题名为《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Industries anciennes et modernes de l‘Empire Chinois),1869 年出版于巴黎,全书共254 页,作大32 开本,附插图(图63)。在这部书里包括《天工开物》中《作咸》(制盐)、《陶蜒》、《冶铸》、《锤锻》、《燔石》、《五金》、《杀青》(造纸)、《丹青》等章的有关内容,又补充清代一些资料,由商毕昂从科学上作出注释。伺时还收入《天工开物》中的一些插图,由法国画师重新勾描,再制铜版(图64)。《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使欧美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天工开物》的面貌,尤其是关于工业的各章内容。儒莲的这部编译著作和《蚕桑辑要》,多年来是欧美学者引用的参考书,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学术价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它不是《天工开物》的全译本,因而我们在考察版本时没有将其列入,这不等于说此书不重要。

    19 世纪英国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0—1882)曾不止一次读过儒莲所翻译的《授时通考》和《天工开物》中论养蚕部分,将其称为“权威著作。”①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London,1898)卷一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①这里所说的“权威著作”,当然指的是中国原著,儒莲不{ewc MVIMAGE,MVIMAGE, !13800300_0599_1.bmp}过是中国原著的译者。

    19 世纪俄籍植物学家、医生兼汉学家贝勒(Emill Bretschneider,1833—1901)在其名著《中国植物志》(Botani- cum Sinicum,1882—1892)各篇中,也多次引用《木草纲目》及《天工开物》等书。除了法、英、德、俄学者注意并研究《天工开物》外,19 世纪时荷兰的日本学家盖尔茨(Anton Johan-nes Cornelis Geerts,1843—1883)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盖尔茨1843年生于荷兰奥登狄克(Oudendijk)的一个药物学家的家庭,染家教而攻习药物学,任陆军药剂官及乌得勒支(Utrecht)

    军医学校理化学教官。

    明治二年(1869)受聘来日本,任长崎医学校予科理化学教官,八年后(1877)去横滨新建的司药场就职,任药品试验的技术指导及监督。由于他在日本多年,精通日语及①潘吉星:达尔文和中国生物科学,《生物学通报》,1959 年11 月,第①达尔文著、叶笃庄、方宗熙译:《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20 页(科学出版社,1982)

    古汉文,得结合本身工作浏览各种日本、中国古籍,对金石药作了系统考证。1878年他先用法文写成名为《日本与中国天然产物之名称、沿革及其于技术、工业、经济以及医学等方面之应用》(Les products de la nature Japonaise et Chinoise comprenant la denomination,l'histoire et les applications aux arts ,a lindustrie,a leconomie ,a la medecine etc ,Vol.I ,Yokohawa:P. Levy,1878)的专著,第一卷刊于横滨。1883 年该书第二卷也以法文刊于横滨,这两卷都是有关金石矿物药。盖尔茨本来还想继续写下去,但1883 年出第二卷时突然患伤寒病而故于日本。他的这部书虽然是用法文写出,但在全书的扉页上给以汉字书名为:《新撰本草纲目》。细读书的内容,方知此书是以日本本草学家小野职博(字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1806)为基础,结合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及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各种著作,利用本人实际调查及分析,对矿物药给以综合介绍及考释。该书至今仍有其学术参考价值,因此书较难看到,故知之者不多。我1981 年考察宋应星学术的国际影响时,尚未见到盖尔茨的书,但第二年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那里工作时,才看到此书,今在此作一补充。

    如果说在19 世纪以前,《天工开物》作为科技著作传到国外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尚有更多的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到20 世纪以来由于各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部中国明末古书便作为科技史料的来源,受到外国史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家征引和评论的对象。例如,英国化学家梅洛(J.w. Mellor)

    博士在其多卷本的名著《无机化学与理论化学大全》(Com- prehensive Treatise on lnorganic and Theoritcal Chemis-try)第四卷(1923 年伦敦英文版)中考察金属锌时写道:“1637 年中国刊行的《天工开物》一书,对锌的冶炼及用途都有所说明。”(第398 页)。三十年代时美国化学史家韦克斯(MaryElvira Weeks)在其《化学元素的发现》(Discovery of theElements)一书中谈到元素锌的发现史时曾说:“在中国1637 年刊有《天工开物》一书,其中曾有叙述锌的冶炼法和用途。在欧洲人发明锌的熔炼法以前之一百年间,他们所用的锌,全由葡萄牙商人运自东方。”①如果说《天工开物》在19 世纪只摘译成欧洲语,那么到20 世纪便出现了全译本。1964 年,攻读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at)

    的研究生蒂洛(Thomas Thilo)先生,在汉学家科尔(Horst Kohl)教授指导下,以《天工开物》为研究题材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他的长篇论文题目是《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前四章论农艺和农产品进一步加工》(Die Dapitel I bis IV-Ackerbau und Weiterbearbeitung der①M.Weeks 著、黄素封译:《化学元素的发现》。第44 页(商务印书馆,Acebauproduked des Tian-gong Kai- wu von Song Ying-Xing),这是欧洲学术界以《天工开物》为博士论文题材的开端。

    这个长篇论文实际上是一部书,它将《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前四章全文译成德文并且加了译注。我所看到的是译者的德文打字稿本,由蒂洛先生赠送给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的。此译著以涂本为底本,参考了薮内清日文本,其中专有名同的拼音均采用中国通行的汉语拼音,全书的序言也译了出来。这是个比较准确的译本。1967 年蒂洛又发表了《宋应星论中国农业之经营》(Song Ying-xing uberchinesische Landwirtschaft)长篇论文,对《天工开物》前四章有关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部分作了专题研究。

    与此同时,美国匹茨堡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历史系的任以都及其丈夫孙守全(1982 年卒)也以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将《天工开物》全文译成了英文,并加译注及涂本原图,题为《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7 世纪的中国技术书》(sung Ying-Hsing's T'ien- Kung K‘ai- Wu.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1966 年由宾州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72 页,作大16 开本,有译者导言14 页。这是《大工开物》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图58,68)。应当指出,早在五十年代,台湾的李熙谋博士也开始了《天工开物》的英译工作,而且完成了译稿,1975年李熙谋逝世后工作一度中断,后来这项工作由化学家李乔苹(1895—1981)

    博士主持,得以总其成。他们的译本题为《天工开物或天工开发》(T'ien-Kung-K'ai-Wu or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1980 年由台北的中国文化学院出版社出版,作精装大32 开。此本虽是中国国内出版,但亦在海外发行(图65)。由于英语通行世界,因而《天工开物》两种英译本出现,促进了此书在全世界规模的传播。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今后会有其他语种的译本,特别是德、法及俄文全译本。

    综上所述,《天工开物》从17 世纪后半叶传入日本国之后,迄今已有汉文原著施加训点的和刻本和两种日文译本,它对江户时代的好几代学术界人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还是日本读者喜爱的读物。18 世纪此书又到了朝鲜,引起李朝后期学者的注意。当此书于18 世纪传人欧洲后,首先引起法国人的重视,并在19 世纪有了法文摘译本,有些章的法译还被译成英、德、意、俄文。20 世纪以后,此书的中国版原著已进入欧美各大图书馆及私人手里,而且有了前四章的德文全译本和两种英文全译本。因而这部书的影响已越出了中国国境,而扩及到日本、朝鲜和欧美各国。凡是想了解或研究中国科学文化的外国学者,无不引用《天工开物》,而且一旦与它接触,便会给以高度评价。既使是研究某一专业课题或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也要参考此书。

    19 世纪的法国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则称其为“权威著作”。20 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说《天工开物》是整个东洋“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薮内清则对之誉以“优秀著作”。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技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巨著的卷一先OllsAND FAGS(膏液)AUTHORS FOREWORD Time is equally divided into day and might by Nature,and people continue to do their works from dawn to dusk it is not that they like to labor rather than to rest if a weaving girl burns wood for lighting or a scholar reads by the reflective light of snow,what can they accomplish? The seeds of nust of plants contain oil or fat ,which is unable to flow out bs itself When they are subjected to water and fire,they pour out under the action of wood and stone machines, it is not clean hen the mankind managed to invent such thingsin our world transportation of heavy loads for long distances depends upon boats and cars The wheel of a cart is enabled to rotate tieeh by only one chu (■)of oil ;the lcakages in a boat are stopped up with a shih (……ties)of the sam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o these things if there were no supph ot oi l if the salted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the pan without something to make them greasy they would be lide a crying baby without his mothers milk those are only a few examples of the oils many uses. OUALIHES OF OILS(油品)The oils for cdh se such as sesame oil(胡麻油)turnip-seed oil ( ) bya -bean oil ()and cab bage-(Brassiea Rapa)see ()are superior pelillaseeoil()pcru noides)lape-seed oil ()BRASSICD CHINESISteasail()Thesa sinensisl图65 《天工开物》英译本正文将《天工开物》赞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的17 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英文版12—13 页,剑桥1954),接着在卷三谈到该书作者宋应星时说“他可以称为中国阿格里柯拉”(英文版154 页,1959)。因而宋应星被评价为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和16 世纪的德国和全欧洲技术界权威阿格里柯拉并驾齐驱的伟大历史人物。从《天工开物》在国外的传播和外国学者的相应评价中,确可证明《天工开物》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科学技术名著,它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

    如果觉得《宋应星评传》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